slogon
打开

多元黔西南美食版图 解锁传统美食的流量密码~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1746615780
积分商场

“五一”假期,黔西南迎来了一场以味蕾为纽带的文旅盛宴。这座被誉为“中国四季康养之都”的山水秘境,凭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多元的民族文化和“酸鲜香辣”的美食基因吸引众多游客。从街头小吃到百年传承,从民族风味到创新融合,黔西南的美食版图正以多元姿态,成为文旅融合的引擎。当万峰林的晨雾还未散尽,马岭河峡谷的飞瀑正激荡轰鸣,一场关于美食与旅行的双向奔赴,正在这片土地上上演。

01山水与风味的交响:黔西南的美食引力

  黔西南的饮食文化,根植于喀斯特地貌的山水馈赠,让这里的饮食既保留了贵州“酸辣”的底色,又融入了布依族、苗族等民族的智慧。布依酸笋鱼,便是这一融合的绝佳例证——山间小番茄与秘制酸辣椒熬制红汤,配以盘江活鱼和手工腌制酸笋,酸辣鲜香交织,成为游客必点的“山水风味”。五色糯米饭,以枫香叶、紫蓝草等植物染色,既是视觉盛宴,更暗含“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而贞丰油糯米饭,历经百年传承,以猪油翻炒至粒粒分明,搭配脆哨、辣子鸡,被誉为“早餐王者”,承载着布依族人的乡愁记忆。
黔西南特色美食 图/黔西南日报图库

游客可参考“舒记杠子面—万峰林蛋炒饭—酸汤鱼—刷把头”的经典路线,从早餐到夜宵,体验味觉的层次递进。兴义大佛坊、安龙小吃街、贞丰古城等地,更聚集了冲冲糕、丝娃娃、糯米饭、炸鸭子、褡裢粑等数十种小吃,堪称“露天美食博物馆”。

兴义大佛坊

  在兴义老城区的街头,清晨的烟火气从一碗羊肉粉开始。羊骨与鲜肉慢炖的浓汤,裹挟着柔韧的米粉滑入喉间,搭配本地特有的煳辣椒和酸萝卜丁,成为游客口中的“入魂早餐”。老字号刘记羊肉粉馆前,排队的不仅是本地居民,更有拖着行李箱的游客,他们笑称:“吃完这碗粉,才算是真正抵达黔西南”。

02美食与节庆的联动,让传统小吃焕发新活力

传统美食的“出圈”,离不开对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

  在万峰林景区节假日,“黄秀蛋炒饭”凭借就地取材的优质大米、土鸡蛋和糟辣椒,日均销量超千碗,成为“舌尖上的乡村振兴”范本。同时酸汤牛肉和酸汤鱼、布依八大碗、布依农家宴席等传统菜肴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美食,很多农家乐设置了非遗厨艺展演、糍粑捶打体验等互动环节。

万峰林蛋炒饭 图/黔西南日报图库

  非遗工坊的兴起,更让美食成为文化输出的载体。贞丰糯米饭老字号推出搭配便携包装,成为游客必带的“行走伴手礼”;晴隆辣子鸡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糍粑辣椒的独特风味征服了北上广深的味蕾。
“五一”假期,星光里旅游街区游客打卡美食

  节日期间,黔西南街头巷尾的市集上,五色糯米饭、冲冲糕、丝娃娃、鸡肉汤圆、盒子粑等传统小吃化身“流量担当”。兴义星光里夜市推出美食快闪,烧烤搭配便当酒,而布依族村寨的“长桌宴”,以酸辣鱼、辣子鸡、扣肉等菜肴串联起节日氛围,游客与村民围坐共享美食美景。

酸笋鱼火锅 图/赵漫漫

  黔西南美食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情感纽带。在“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八”等节庆中,布依族妇女围坐捶打糍粑,木槌起落间,糯米的香甜与亲情的温暖交融;苗族人家以酸汤鱼宴客,一锅红汤沸腾,寓意生活红火、宾客尽欢。街头小吃同样承载市井温情:清晨的羊肉粉馆里,本地居民与游客共坐一桌,一碗浓汤下肚,陌生感瞬间消弭;夜市中的冲冲糕摊前,孩童踮脚等待,老人讲述“吃了长高”的民间传说,传统在笑语中延续。

03美食线路激活全域旅游

  打开黔西南的美食地图,串联起“山水+美食+文化”的黄金路线。游客清晨在万峰林将军桥打卡“蛋炒饭三件套”——金黄蛋炒饭配酸腌菜、油炸小酥肉和小黄鱼,感受布依族农家最质朴的烟火气;中午前往兴义街心花园,在百年老店“邹记鸡肉汤圆”体验咸鲜与软糯的碰撞;暮色中的峰林布依民宿正上演着餐桌上的交响诗。酸笋与黄牛肉在砂锅里翻滚出琥珀色的漩涡,便当酒的清冽中和着山野的狂放。当布依古歌穿透夜色,游客忽然读懂民宿墙上的枫香染纹样——那些盘旋的曲线,原是酸汤沸腾的轨迹,是酒碗相碰的涟漪,更是饮食传达的密码。

“五一”假期,万峰林景区表演迎宾酒

  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让美食成为流量入口。万峰林马拉松赛道旁增设的“美食补给站”,提供杠子面、冲冲糕等特色小吃,跑者边竞技边品味风味,被称为“最治愈的马拉松”。在兴义的景区,跑友凭借参赛证明就可兑换“美食体验券”,免费品尝丝娃娃、盒子粑等小吃,实现“一张门票游山水、品百味”的闭环体验。

“五一”假期,马岭河峡谷景区游客品尝传统美食

  这场味蕾体验正重塑黔西南的文旅基因——当无人机升起,镜头里不仅是水墨峰林的壮美,更有将军桥蛋炒饭升腾的热气、长桌宴上传递的荷叶包、夜市里此起彼伏的“干杯”声浪。美食不再是旅游的附属品,而成为解码地域文化的密钥,让每一口滋味都化作重返的理由。正如好客的黔西南人所言:“我们端出的不仅是食物,更是山水的体温。”

04美食IP背后的生态密码

  黔西南美食的独特魅力,源于其对生态资源的极致利用与敬畏之心。布依族五色糯米饭的制作,便是一部活态的自然教科书——枫香叶需在清明前后采摘,紫蓝草须取山阴处未受污染的嫩茎,黄栀子果则要经三次熬煮才能析出明艳色泽。美食制作人每年春季都会进山采集染材:“每种植物都有固定生长区,我们只取一部分,剩下的留给山林休养生息。”这种“取之有度”的生态哲学,让五色糯米饭的斑斓色彩延续了数百年。这种生态智慧正转化为经济效益。

五色糯米饭 图/黔西南日报图库

  山野食材的智慧转化,同样彰显着生态循环的奥义。布依族人将折耳根与水芹菜种植在喀斯特石缝间,利用岩石渗出的矿物质水灌溉,使这些野菜自带独特清香。经酸汤激发后,其野性滋味成为北上广深餐厅里的“乡愁解药”,而册亨县板陈村的“板陈糕”,则以糯米混合火麻仁、苏麻籽等林下作物,采用竹叶包裹蒸制,既锁住食材本味,又实现包装零污染。

  这种生态智慧正转化为强劲的经济动能。普安茶园、晴隆春茶基地,茶旅融合路线将采茶、制茶、茶染体验串联,衍生出的茶香食品、护肤品等产品,让茶叶有了新的附加值。

望谟便当酒 图/吴彦岗

  册亨、望谟县非遗工坊开发的便当酒酿造课程,更将生态理念融入体验经济——游客用竹筒舀取山泉水,以布依族传统木甑蒸馏玉米酒,引来游客纷纷尝试。
  从山间草木到餐桌珍馐,黔西南正构建着“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增值”的良性闭环。美食IP不是简单的符号包装,而是山水基因与现代旅游业的精密结合。

万峰林 图/黔西南日报图库

  当暮色笼罩万峰林,布依族村寨的炊烟与游客的笑语交织升腾。节庆假期,这里以酸辣唤醒味蕾,以糯香抚慰人心,用一桌“山水宴”迎接八方来客。正如当地人所言:“美景养眼,美食养心,黔西南的山水与风味,总有一个让你留下。”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编辑:王 曦

责编:王 军

编审:张 翔

编辑

刘泳林

责编

飞宇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