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大美非遗丨撮泰吉:来自远古的彝族戏剧“活化石”

动静原创
1739329380
积分商场
作为非遗大省,贵州非遗宝贝灿若繁星:侗族大歌、石阡说春和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3项入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外还有1000多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的非遗是多彩贵州的绚丽底色,动静推出专栏《大美非遗》,带您领略大美非遗里的贵州文化。
动静原创

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为“人类变化的游戏”,也可简称为“变人戏”,是仅存于威宁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它是当地群众祭祀祖先,祈愿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重要方式,深深植根于彝族的生产、生活及文化历史中。

撮泰吉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其表演形式独特,通常由10至17人演出。

表演时,表演者用白色头帕将头缠成尖锥形,身体及四肢用布紧缠。其中,有的人头戴面具,分别扮作彝族老人(1700岁)、老妇人(1500岁)、苗族老人(1200岁)、汉族老人(1000岁)及小孩。面具通常长约一尺,前额突出,鼻子直长,眼睛及嘴部挖出空洞,用锅烟涂为黑色,又以石灰及粉笔在额头和脸部勾出各种线条,黑白相间,极显粗犷、神秘。

而另外不戴面具的表演者,则代表了山林老人或山神(2000岁),是自然与智慧的化身。

撮泰吉的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反映了彝族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正月十五的扫寨即“扫火星”活动,将整个撮泰吉演出推向高潮,表演者走村串寨,扫除灾难和瘟疫,祝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2006年,彝族撮泰吉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部分资料来源: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毕节日报融媒体中心)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记者

王青

编辑

王青

责编

陆勇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