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鸣谢:黔西南州博物馆
这是一件令人忍俊不禁的陶俑:男性,通高22厘米,宽14厘米。它身材粗矮,上长下短,赤膊上身,缩颈耸肩,双乳肚脐隐现;左腿与左手前伸,右腿向后曲跪,右臂虽随年代久远有所残缺,但仍能看出右手正提拉松垮的腰带,以防止裤子继续下坠;它头戴瓜形圆帽,额头上有三道皱纹,挤眼挺鼻,歪嘴吐舌,笑容可掬,一副极尽搞怪的形态。这件陶俑是谓俳优俑,何为“俳优”,难道是指它能“排解忧伤和烦恼”么?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俳,戏也”;“优,饶也,一曰倡也”,按现在的理解,就是指表演滑稽杂耍的演员,其表演风格诙谐,以乐舞说唱供人取乐。“俳优”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他们侍奉君主,为其消遣。取悦君主的同时,有些“俳优”也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依靠口舌之利,对君主一些错误的想法进行讽谏。秦汉时期,“俳优”已非常普遍,秦始皇就曾“修离宫数百所,倡 优成千”,司马迁笔下的汉武帝为“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而丞相田蚡“所爱倡优巧匠之属”。俳优俑在贵州出土,这说明“俳优”在当时已日臻成熟并广泛流传于民间。
俳优俑大多身材比例失调,缩颈耸肩,这是因为他们往往多有与生俱来的疾病,是为侏儒。古代文献中常常将“俳优”与侏儒并列,王国维就曾说过:“古之优人,其始皆以侏儒为之。”
战国晚期《荀子·正论》记载:“今俳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就是说他们受到主子的辱骂欺侮,却不起来反抗斗争,难道不知道被人侮辱是一种耻辱吗?由此可见,俳优的社会地位相当卑微低下。
从已经公开发表的考古发掘报告统计,俳优俑全国共计出土20余件,主要在蜀地,也就是今天的成都及周边地区,时间多为东汉中晚期。其中,最富盛名的当数1957年成都出土的东汉击鼓俳优俑。而贵州有幸出土的这一件,它于1999年在贵州兴仁交乐19号墓出土,现藏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交乐,汉时属牂牁郡所领之地,自从汉武帝降服夜郎,开西南夷,建郡置吏,便开始纳入汉的管辖之中。在汉王朝“募豪民田南夷”政策的推动下,大量的汉族官吏、豪民、商贾、士兵、农户等纷纷移民到这里,民族融合大潮席卷夜郎大地。交乐墓葬中出土的多类器物,与中原地区所出无异,正是双方文化融合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