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贵州广播电视台、中共清镇市委宣传部联合录制的三集广播剧《脊背》,讲述了贵州清镇苗族老红军杨顺清,行程一万余里、历时一年,克服千难万险,安全护送国务院原副总理陶铸的女儿陶斯亮从延安至吉林白城的故事。该剧是贵州省委宣传部2021年度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重点项目,同时获得贵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是一部向建党百年献礼的精品佳作。
视频由易拍即合影视公司拍摄并提供
两次“长征”——苗族红军杨顺清践行诺言
杨顺清跟陶斯亮
三集广播剧《脊背》,是由高天龙编剧,王锐导演。担任执行导演的杨旭,近年来全身心投入广播剧制作人的工作,在广播剧创作方面收获颇丰、心得颇多。她认为杨顺清不畏艰难、万里送女的故事,在红色主旋律中是罕见同类型题材的。
杨顺清,贵州清镇人,苗族,1909年12月出生于清镇王庄乡小坡村一个叫茅草坝的苗寨。杨顺清一生经历两次“长征”,一次是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是执行组织任务万里护送革命后代去东北。
1945年,曾志(左一)抱着小女儿亮亮在延安(资料图片)
1945年,陶斯亮刚四岁,父亲陶铸和母亲曾志(原中组部副部长)就被派往东北沦陷区组织敌后游击斗争,临行时曾志恋恋不舍地把陶斯亮留在延安保育院,并郑重地对保育员杨顺清说,“我们把这个孩子托付给你。如果我们回不来。这个孩子就是你的。”
是平凡简单,亦是伟大而最为神圣。在漫漫长征路里,杨顺清用一个筐背大了陶铸同志的小孩陶斯亮,又从延安背到了哈尔滨,路上留下的不止是一步一步掺着汗水的足迹,更是温暖人情的最高流露。这些都激发了主创团队的创作热情,剧本创作从细节入手,萃取生活原貌、营造充满戏剧性的人物、事件、语言对话、矛盾冲突,从而刻画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该广播剧录制完成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客户端、浙江台、江苏台、湖北台、吉林台、宁夏台、贵州台、学习强国、动静贵州APP、喜马拉雅、立心聚焦、音画贵州等推送播出。
编剧贵州采访中
2021年2月底,编剧高天龙开始采风,4月初完成剧本初稿。4月25日在清镇召开剧本评审会,清镇史实专家们提出了关于剧本的修改意见。剧本在六次修改后,最终于7月13日由贵州广播电视台节目创作中心邀请贵州省业内专家为广播剧《脊背》把脉。省管专家、文艺评论家、原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陈颂英,原贵州省文联副主席汪信山,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曹海玲,贵州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导演徐小雁等出席论证会。8月录制完成。
专家论证会
恩重如山——唯“真实”和“人性”才能打动人
采访中的陶斯亮
几十年里,杨顺清就成为了陶铸家里的一个重要成员。他和陶斯亮形同父女的情感真切、真实、真诚。回到清镇市定居的杨顺清曾经去过广州、北京陶铸的家里探望,每次都住在陶铸家。杨顺清晚年患病期间,陶斯亮像女儿一样侍候左右,端水喂药,尽到了一个“女儿”的孝心。
2010年5月,杨顺清的遗体从贵阳花溪迁回清镇安葬,69岁的陶斯亮立了一块“恩重如山”的石碑,并题下:“伟大不在于一个人的职务,而在于一个人的灵魂。”斯言真诚,感人涕零。
恩重如山
导演王锐的二度创作给本剧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剧中台词的设计,杨顺清的山歌哼唱都是经过对剧情提炼的结果,表达更加亲和,转场更加自然。让剧中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思想感情达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脊背》录制中
在广播剧《脊背》结尾,有一段陶斯亮的讲话录音:“从延安到东北的一路上,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杨叔叔的背。我身上最好的品质,都是杨叔叔赋予我的。”
陶斯亮对杨老的评价
文艺评论家、原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陈颂英评价道:“《脊背》中,始终洋溢着一种浩然之气。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陶斯亮把‘恩重如山’四个大字,刻在杨顺清的墓碑上,这是她真心实意的表达。至理一言,点凡成圣。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要在新时代的文艺平台上赢得受众的关注,唯‘真实’和‘人性’才能打动人。《脊背》,正是把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人性真实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使它达到了艺术真实的新境界,使这部广播剧能为书写中华民族新时代诗史留下一双脚印。”
记者:孟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