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半年,贵州的农业生产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44.47亿元,同比增长4.4%,粮食生产稳步推进,夏粮产量236.86万吨。这背后,离不开“良种、良法、良机、良田”的深度融合以及特色养殖的蓬勃发展。
在凤冈县进化镇秀竹村,一片绿油油的水稻田再过半个月即将丰收。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近30度小山坡,经过两个月的“园改耕”综合改造,如今已经变成了3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
种粮大户正用植保无人机给水稻基地“飞防”。凤冈供销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飞手谢登奇说:“现在稻瘟比较严重,无人机能精准对症下药,效率比人工高太多,一台无人机抵得上100个人干活。”
这片改造成的高标准农田,引入了玉针香等优质水稻品种,收成比以前翻了好几倍。凤冈崇梅全新种养家庭农场负责人熊全采用稻蔬轮种模式,上半年种水稻,下半年种蔬菜,300多亩地年产值能达到180万。
凤冈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负责人 安宇
凤冈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负责人安宇告诉记者:“我们2025年争取到建设任务2万亩,大约资金在6000万,270块零星农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零星田变良田,小田变大田。”
当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按照“小田变大田、小丘变大丘”的目标,建成“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提地力、宜机化”的优质良田,并通过测土施肥和绿色防控提升农作物产值。
安宇介绍,这片土地在改造的过程中,通过微量元素、酸碱度等分析后进行配方,整体耕地等级从5.4提升到4.6。
在病虫害防治上,贵州卓豪农业科学研究院绿色防控研究所的科研主管丁伟说,他们用飞机投放赤眼蜂,防治水稻的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一台飞机一天能投放800到1500亩,投放均匀,防控效果更好。
通过融合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机制,凤冈县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凤冈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董世扬告诉记者:“我们因地制宜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主推水稻无纺布钵苗育秧、机械化毯盘育秧、‘两增一调’技术,主要粮油作物高产技术推广覆盖率 95.2%。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除了粮食生产,上半年全省畜牧养殖同样势头良好。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增长5.0%,其中牛肉产量增长15.7%。
作为兴义市主导产业之一,肉牛产业通过技术培训、创新金融服务等措施加速发展。2024年投资6500万建成的智慧交易市场,可提供牲畜寄养、兽医技术、住宿、餐饮等全链条服务,并通过信息数据收集,实现了交易数据可视化,吸引了不少客商。
浙江客商崔风华表示:“我们每个星期都要购买100头牛,兴义本地牛,肉质香。”
中国兴义大牲畜交易中心负责人文强介绍,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4000余头,交易额从100多万增长到现在的1000多万。
该市场已吸引四川、云南、贵阳等省内外牛源进入,截至目前总交易额达1.6亿元。作为兴义市的主导产业,当地肉牛存栏达7.68万头,预计年底综合产值将达6亿元。
从整体供需格局看,全省粮油稳定,特色农产品、畜禽产品供给充足。上半年,全省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体呈现温和上涨态势,同比上涨1.6%。分主要品类看,谷物下降2.7%、蔬菜下降4.1%、茶叶上涨2.2%、猪上涨4.1%、鱼上涨3.8%,大宗水果价格上扬,橙子、红富士苹果环比上涨7.2%、4.3%。
这些数据表明,贵州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既保障了群众“米袋子”“菜篮子”,也折射出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教授 朱满德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朱满德告诉记者:“口粮消费稳中趋降,肉蛋奶等优质的动物产品消费持续增加,实现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的跃升。一方面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优化粮食结构、重视农业科技,提升粮食单产,引导多种粮、种好粮;另一方面下功夫推动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提质增效,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上补短板弱项,加强新型主体培育,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稳住并拓展优质农产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