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这是青春最美丽的样子

动静原创
1588545420

当杜富国又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线当中,“排雷英雄杜富国”变成了“播音员杜富国”。

我只是做了军人应该做的事

我只是做了军人应该做的事

00:00 / -

这是今年3月12日“陆军新闻”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则消息:“播音员杜富国”系列节目正式开播 

文章说,病榻上,他坚持练习吐字发声,希望能成为一名播音员;几经努力,他的梦想终得以实现。

这位雷场上的英雄,在生活中依旧是强者。他没有被命运摧垮,正在用青春书写着又一个英雄故事。

什么样的青春更有意义?

杜富国一家“国佳民强”四兄妹,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

7年前,杜富国四兄妹与父母合影

老二杜富民是个新入职的ICU医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始终坚守在一线岗位。幺弟杜富强则远在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服役,春节刚过,就跟随战友蹚冰河、攀崖壁、过险隘,跋涉在艰险巡逻路上。“阿相比拉”,西藏珞巴语意为“魔鬼都不敢去的地方”,而这条巡逻路杜富强一走就是三年。

右一杜富强

杜富佳是兄妹四人中唯一的女孩子。这位湄潭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护士,在驰援湖北的请战书上,庄重地签下了名字并摁下红手印。“不计报酬、不论生死……”

那天,杜富佳还将蓄了很久的一头长发剪成了短发。

2月21日下午,她如愿成了贵州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之一,随队抵达武汉。跟随着哥哥的足迹,杜家这个90后的女孩也走上了一条英雄之路。

在这次抗疫战场上,还有很多年轻人跟杜富佳一样,主动请缨,奋战在抗疫最前线。

“入党申请书就是请战书 ,请党组织在疫情防控实践中考验我!”遵义交投李子垭收费站收费员王雪天这样写道,“我看到各行各业的共产党员都冲在前线忘我工作,内心被深深震撼,更加坚定了我入党的决心”。

王雪天在工作中

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才能更好把握人生前行的方向。

年轻的他们,在抗疫一线火线入党。不为别的,只为在最危急的时候,说一声,“我是党员,我先上!”

3月7日,贵州省援鄂医疗队127名医护人员火线入党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本就是逆行的战士。在“火线”经受灵魂的洗礼和非凡的考验后,更见真心和信念,更显忠诚与担当。

火线入党,大战之中当先锋!

在人生这张考卷上,他们用芳华书写了火热的篇章。

3月18日,贵州援鄂医疗队又有339名队员宣誓入党

疫情防控阻击战还没有结束,另一个战场又发出了召唤——冲刺90天,打赢脱贫攻坚战。

贵州的70年是与贫穷落后作斗争的70年,老百姓的最大愿望就是摆脱贫困。而今,贵州将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

我们将见证历史,我们更应该用火热的青春去创造历史。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这样一个“最美”独臂女干部。

她是安顺关岭沙营镇纸厂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兴燚。

意外失去右手后,她拒绝了村里的贫困帮扶,“不给别人添麻烦”,甚至还自己学习铺膜、种植、做微商,带着村里人发展刺梨产业、养殖产业,成了乡亲们的致富带头人。

儿子说:“妈妈,你已经两个星期没回家了,今天我吃了好多好吃的菜,你怎么不回来?”

可他也说:“虽然妈妈永远都是给我遮风挡雨的,但是我以后要保护妈妈的。”

虽然儿子幼小的心灵,暂时还无法理解更多的道理,但母亲已经给他未来的人生,树立了一个榜样。

除了带着大家生产之外,如何把乡亲们生产的农产品顺利销售出去,也成了脱贫攻坚中需要下功夫的重要一环。

这个85后的美女县长为了“带货”就亲自上阵,开起了直播。

她就是贵州省长顺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郑秋实。

在北京邮电大学读完本科和硕士的郑秋实,因为学校作为中央单位定点对口帮扶长顺县从而与长顺结缘。又因为走访农户时发现受疫情影响,很多农户在为家里囤的鸡蛋卖不出去而着急,决定由自己出镜,通过新媒体帮当地的绿壳鸡蛋打开销路。在她视频发布当天,鸡蛋的销量就达到了平时的5倍。

为绿壳鸡蛋带货的郑秋实再度出镜拍摄短视频,为长顺旅游代言

在火热的脱贫攻坚战场上,活跃着的,不止是张兴燚、郑秋实这样的“主攻手”,还活跃着很多“助攻手”。

“招工列车长”曹旭东,在往返于贵阳宁波之间的K845次绿皮列车上工作。自2016年起,曹旭东就利用空闲时间收集各地招工信息,同时留下要找工作的农民工兄弟的信息,帮几百名老乡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被老乡称为“最懂农民工的列车长”。

尤其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很多老乡节后未能如期返岗,闲在家里没有收入,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这个“招工列车长”就忙前忙后地收集到60多个岗位信息,先后帮20余名农民工找到了新工作。

贫困不止会影响生活,更容易影响下一代的受教育情况。在脱贫攻坚的工作中,有人带领大家致富脱贫,还有人把心血灌注在了教育上。

这个在黑板前授课的校长,为了一个家徒四壁,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身高不足一米的小女孩,前后历经3个月,用自己每个月的工资凑起来盖了一所“一个人的学校”。

阚南忠正在给申晓燕上课

“我决定修建这所学校,是她姐姐准备回学校时,她抱着姐姐哭,一边哭一边喊着也想上学,她稚嫩的哭声和对上学的渴望深深地触动着我。”遵义务川自治县都濡中心完小党支部书记阚南忠说。

这所“一个人的学校”从2018年5月开始修建。由于道路不通,阚南忠就在村里购买村民们的建筑材料,通过人背肩扛,将材料运到“学校”工地。又从德江县请来木工师傅,前后历经3个月,花费两万多元建好了“学校”,9月,小女孩申晓燕开始了自己的学生生涯。

为一个人开起来的学校让人感动不已,而为更多的孩子带来受教育的希望,就成了整个社会的责任。

贵州省星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吉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贫困家庭,因为穷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就扔给老人代管,老人们又种地又教育孙子孙女的状况实在是让人心酸。于是2014年张吉明作出自己创业,然后反哺故土的决定。

他关注家乡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建立教育基地,还向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捐款。

针对在校大学生和即将就业的大学生,他还创设就业岗位培训就业技能为大学生的就业找发展平台。

知识是有力量的,而把知识运用到脱贫攻坚战场中,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你看,这群扑在地里盖膜、栽秧、浇水、覆土,跟易地务工群众并肩劳作,忙着抢抓农时种植莲花白的人,其实正是来自贵州大学的教授、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

他们这70多人,被称作“博士村长”扶贫作战队。在威宁县双龙镇蔬菜种植基地里,他们一面手把手指导大家更为科学的蔬菜种植管护技术,一面也在实践中检验已学的知识,把论文写在了这片土地上。

这支队伍里的罗章瑞说:“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让青春之花绽放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青春,其实就是无限的力量,是勇往直前,是挺身而出,是义不容辞,是在最需要的地方做最有意义的事。

贵州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正需要这样火热的青春力量。

五月,青春的篇章未完待续。未来,等你。

实习记者: 蒲衍逸

记者

李佳

编辑

曾璐

责编

李佳

编审

苏姝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