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齐鲁晚报11日报道,济南一在建楼盘工地近日发现一处规格较高的墓葬,疑似晚清名臣丁宝桢的墓地。
报道称,根据史料记载,丁宝桢家族的墓地丁家林,大致就在此处工地所在区域。该报记者也采访了赶到现场的丁氏后人,其表示,从今年三四月开始就和开发单位联系,希望找到墓葬不要让丁宝桢暴尸荒野。6月3日,工地施工时挖出一处规格较高的墓穴,取得男性遗骸一副,疑似丁宝桢遗骨。同一墓室还出土了另一个头骨,怀疑是丁夫人谌氏的,目前正等待专业技术鉴定。
丁宝桢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咸丰三年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期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都江堰边上的丁宝桢雕塑
不过,丁宝桢仕途生涯中最著名的一桩故事,是杀了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大太监安德海,薛福成《庸庵笔记》载,同治八年,安德海借口皇帝大婚,须采买婚礼所用之物,央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办,获得许可后,安德海置清朝不许太监擅出宫禁的祖制于不顾出京。丁宝桢“闻安得海将过山东,密属德州知州赵新,如见其有不法情事,可一面擒捕,一面禀闻。……及丁公疏既上,两宫皇太后召军机内务府大臣议之,皆力请就地正法”。
数日后,皇帝的上谕送达,其中说,“该太监私自擅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着山东、江苏、直隶各督抚迅派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
此事大快人心,震惊朝野,据说曾国藩也为丁宝桢点赞,说他是 “豪杰士”。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相关链接
宫保鸡丁:好吃才是硬道理,何必争正“宫”之味
虽然在济南发现的丁宝桢墓尚存疑问,但是小编可以负责任地说,贵州人丁宝桢首创宫保鸡丁,确切无疑。丁宝桢曾在四川为官且时间不短,加之川菜也颇以宫保鸡丁为招牌之一,导致不少人认为,宫保鸡丁是川菜,而事实却是——宫保鸡丁是地地道道的黔菜。
咱动静评论员周之江老师十几年前在新华社工作时,就专门写过一组“宫保鸡丁考”的稿件,释疑解惑,正本清源。
周之江老师在采访中遇到的一个重要人物是曾任贵阳贵溪饭店行政总厨的国家特级烹调师王邢运,在王师傅看来,“川菜的名气较大,加上丁宝桢又曾在四川为官,久而久之,以讹传讹,宫保鸡丁就被人们认为是四川名菜了。其实,丁宝桢自幼在贵州长大,成年后游宦在外,所以才叫家厨做贵州菜聊解思乡之苦。宫保鸡丁无论从烹饪方法还是选料上,都带有地道的黔味特点,现在流行的做法,其实是后来的川菜师傅改进过的,已经不正宗了。当然,人有千种,口味就有千种。无论川菜、黔菜,做宫保鸡丁都有其独到之处,各有千秋。只是,从渊源上考证,宫保鸡丁确是黔菜”。
川黔做法之不同,据王师傅的对比,约有三条。
其一,宫保鸡丁选料考究,川厨用鸡脯肉,贵州做法则要选仔公鸡的腿肉;鸡脯肉纤维长,腿肉纤维乱;鸡脯肉嫩,仔公鸡的腿肉更嫩,且更有嚼头。
其二,川厨做宫保鸡丁用干辣椒,贵州用糍粑辣椒,且最好是花溪辣椒,又辣又香,择上好者,洗净晾干,讲究的是用擂钵手舂,绝对不能拿机器打制,否则味道大变,没有香气了。
其三,调味汁的做法也略有差异,酱油、醋、糖、芡粉几味,川黔都一样,比例多少,各有不同而已。但川厨用豆瓣酱而黔菜用甜酱,这是个很大的区别。腿肉切丁后还要加少许甜酒酿,贵州宫保鸡丁要能吃出淡淡的荔枝香味来,稍许加些甜味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一条,黔味宫保鸡丁绝对不能加花生或者腰果。
你是不是也同意王师傅的观点?
不过,周之江老师还有一个比较通达的观点,“毕竟相距百年以上,谁也不知道到底丁家的厨师怎样炒鸡丁,更难说得清川厨黔厨,孰对孰错。食材和烹饪,皆随着人的流动而碰撞融合,于是乎产生新的饮食,虽曰似是而非,其实正与文化的变迁发展一样,全盘照搬一定水土不服,适当改造才能生生不息。好吃才是硬道理,不必非要争个正‘宫’之味”。
撰文:周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