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负责解释贵州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野生石头、野生空气——解释贵州野生的一切!1053种脊椎动物、8400多种野生维管束植物,每一样都是传奇。
小时候在老家,天快黑尽时,朦胧中经常可以见到三两只被称作白鹤的鸟从天空飞过,时不时发出短促的“呱”的叫声。因为那叫声与“哇”相似,所以也叫它们“哇子”,还有“一哇晴,二哇雨”的说法。在水库和大片的水田里,时常可以见到一群身披素纱的精灵掠过水面,它们修长的脖颈在空中划出优雅弧线,纤长的双腿点破如镜的水面。这令人屏息的自然画卷主角,正是被历代文人墨客钟爱的白鹭。尽管它们的身影遍布我国江河湖海,却常被误认为白鹤,更不用说将白鹭与近亲大白鹭、中白鹭混淆了。
尽管白鹭与白鹤都是水鸟,身披素衣,它们却是完全不同的类群。白鹭属于鹈形目鹭科水禽,体长一般55-65厘米,飞行时颈部呈“S”形弯曲,捕食时会单腿制造阴影诱鱼,受惊时发出低沉而音调的“呱,呱”声,常以小鱼小虾为食。白鹤则是鹤形目鹤科水鸟,体长一般130-140厘米,飞行时颈部笔直前伸,捕食时用喙部翻掘淤泥觅食,受惊时发出清亮而带节奏的“克噜-克哩”的叫声。最为关键的一点,白鹭是在树上筑巢,在树上过夜。而白鹤是肯定不会上树的,它们一般在沼泽里筑巢,在沼泽里过夜。当然,没有鹤在贵州繁殖,到经常可以看到村寨旁古树林上很多白鹭聚在一起筑巢繁殖。那么问题来了,白鹭一般分布在哪些地方呢?先留个悬念,文章最后作答。
同样是白鹭,白鹭家族的“三姐妹”(我国常见的三种白色鹭科鸟类)也常被混为一谈。其实稍微注意一下就不难区分,大白鹭体型最大(90-100厘米),相当于小学生身高,虹膜金黄色,喙裂延伸至眼后,繁殖期背披精美蓑羽,如新娘拖尾婚纱。中白鹭的体型中等(65-72厘米),非繁殖期喙部黄底黑尖,如同蘸墨毛笔,颈部伸缩频率最快(每秒3次)。小白鹭的体型最娇小(55-65厘米),黑喙黄趾形成鲜明撞色,繁殖期头后长出两根饰羽,形似京剧雉翎。因此还有人专门编出了三种白鹭的“动态识别口诀”:大白踱步显威仪,中白抖翅最频密,小白点水如飞梭,饰羽两根是标记。
白鹭的捕食很有意思,它们可以通过调整站立角度,使阳光在水面形成特定阴影带,制造“光学陷阱”吸引趋光性鱼类聚集,从而快速捕食。也可以通过脚趾高频抖动(20-30次/秒)模拟昆虫落水,触发鱼类来觅食,从而快速捕食。还可以由群体形成“团队作战”,在沼泽中站成半月形向前推进,将鱼群驱赶至浅水区后集中围猎。在一些小鱼小虾较丰富的地方,白鹭的捕食成功率高达78%,平均每分钟可捕获2-3条小鱼。所以它们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在捕食上,而更多的时间是在玩耍休息。
专家们研究发现,白鹭对气压变化异常敏感,气压下降3hPa时,提前1小时转为捕食上层鱼类;湿度超过80%时,转向捕捉跃出水面的昆虫;能感知0.05m/s的微风变化,调整捕食站位。这种能力使其在暴雨来临前的捕食效率提升40%。白鹭对水体环境的要求堪称严苛:溶解氧≥5mg/L,pH值6.8-7.5,重金属含量:铅≤0.05mg/L,镉≤0.005mg/L 。它们的这一特性已经成为环保部门的重要生物指标。可悲的是,最新研究发现,每克白鹭粪便含32-78个微塑料颗粒,消化道内塑料纤维长度0.5-2mm,主要来自渔网(42%)和化纤衣物(35%),受污染个体繁殖成功率下降28%,白色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已经非常明显。
白鹭在繁殖期的巢穴建造策略也展现出惊人的智慧,外层用粗枝抗风,中层细枝减震,内层绒羽保温。在选择巢材时也主要选择含单宁酸的柳枝,天然防虫防腐。巢呈5度倾斜,避免雨水积聚;周边涂抹粪便以致驱蛇。有了这些“把戏”,能使雏鸟存活率提升65%。
科学家们为了弄清白鹭的迁飞路线,给白鹭带上仅5克重的微型卫星定位追踪器,发现东部种群存在跨越2000公里无着陆点的海上迁徙路线,而中亚群体采用“之字形”路径规避帕米尔高原。越冬地选择精确匹配潮汐周期,确保最佳觅食时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白鹭的内容。从杜甫“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逍遥,到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的隐逸,白鹭承载着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朱熹更将其“择洁而居”的习性引申为“慎独”的君子品格。宋代院体画确立有单足独立平衡的“临风式”之美、脖颈曲线韵律的“掠波式”之美、绒羽层次质感的“梳羽式”之美的“白鹭三式”美学范式。
关于白鹭,这些冷知识你也许感兴趣:
对气压变化异常敏感
专家们研究发现,白鹭对气压变化异常敏感,气压下降3hPa时,提前1小时转为捕食上层鱼类;湿度超过80%时,转向捕捉跃出水面的昆虫;能感知0.05m/s的微风变化,调整捕食站位。
捕食有意思
白鹭的捕食很有意思,它们可以通过调整站立角度,使阳光在水面形成特定阴影带,制造“光学陷阱”吸引趋光性鱼类聚集,从而快速捕食。
最后回答文中问题:白鹭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等地,非洲、欧洲中南部、西亚、中亚、东亚、东南亚、大洋洲等地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