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文化老人 | 靖晓莉:跟随王萼华先生学习的一个月,让我一生受益匪浅

动静原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1584931500

2019年12月11日,由王萼华先生的遗稿编辑而成的《微波楼别稿》出版研讨会在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召开,顾久、戴明贤等我省知名文化学者、省文史馆馆员,以及王萼华后人、学生等数十人汇集,对贵州文化老人王萼华其人其文其迹展开深入座谈。贵州文史馆原副馆长靖晓莉曾跟随王萼华学习隶书,她在现场向动静记者展示了王萼华先生当年所赠的珍贵字幅:

靖晓莉说,跟随王萼华先生学习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让她一生受益匪浅。在《微波楼别稿》出版之际,她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篇《依稀而深刻的记忆》:


依稀而深刻的记忆

靖晓莉

由王萼华先生的遗稿编辑而成的《微波楼别稿》于今出版,实在是令人深感欣喜的好事。于我而言,这样的欣喜并不完全因为是文史馆一个工作项目的圆满功成——这无疑值得高兴,而更是这本书的著者王萼华先生,是我心中极其敬重和始终怀念的师者、长者。

王萼华先生留给我的记忆是依稀而又深刻的。依稀,是因为从认识王萼华先生至今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并且受教于先生的时间并不长;深刻,是在当年短暂的时间里,已经折服于王萼华先生的艺术风貌和才学品格,而时光和阅历的增加,使我对这位文化老人了解越多、赞叹越甚、感动越深。

人生中总会因一些机缘际会而改变。我的重要机缘之一,是有幸认识了包括王萼华先生在内的许多贵州书画名师。作为改革开放初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我1981年在读书期间参加了省文史馆、省书协在贵州大学举办的首届书法培训班。因为学写隶书,我得到刘承权和王萼华等先生的指导、教诲。刘先生沉稳敦厚,王先生洒脱风趣,两位先生的书法也风格各异,但都深为我所心仪。怎样向他们学习?不知所措时,王老师说:不管喜欢什么风格,重要的是用心和坚持。跟先生们学书法只相处月余,却培养起我对书法艺术的终身热爱。王老师的书品如人品,洒脱秀逸之中又有凛然正气,笔下绝无丑陋之态。这种审美观,影响和贯穿了我对书法艺术的价值取向。学习期间,我参加过贵州大学首届书画展,作品获得一等奖,受到老师赞许;书法班结业时,每位学员都得到了书法家们手书的结业证,以及授课老师们的书法赠言,王萼华先生录纳兰性德《鹧鸪天》词予我存念,一直珍藏至今。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陷于生活、工作琐事,渐疏于书法研习。最后一次见到王老,是上班途中匆匆于瑞金南路街头相遇,感觉老先生十分清瘦,依旧笑意暖暖。我嚅嚅不敢言学书事,只觉愧对恩师。

也是机缘巧合,王老与我的婆母都是贵阳六中的高中语文教师,共事于一个教研室,也是要好的教育事业同道。我家老人回忆起王老师当年的遭遇,曾感慨万千;谈及王老师在古典文学、传统文化方面的造诣,亦赞叹不已。两位老人都经历过“疏散下放”,有着共同的沉重记忆,但是两位老人又都执著于教书育人的责任,年逾古稀仍然参与了贵阳市关心下一代协会的义务工作,热心服务社会。从老辈子的交往情谊,我又进一步认识了王老先生为我所不知的可敬一面。

又是机缘巧合。我与王老先生的高中学生杨念放是大学同窗。受王老先生影响,杨学兄酷爱写古诗词,至今不辍,甚至痴迷。他在最近回忆少年时期的文章《情迷“满庭芳”——我这一代人的故事》中,专门写到了王老师当年教授、指导学生的情景。王老师说,写东西,须得“心中有,笔下才有”。杨学兄讲,尊师已逝,斯言在耳;老师所谓“心中有”,就是发自内心真情,无须刻意修饰。读了《别稿》,就知道那些诗词、那些文字,无一不是“诗书传心”,从中能真正体悟观照王萼华先生的人生真情。王老先生的文品、诗品,就是他的人品;这样的品格,代表着中华文化传统中文人士子的风骨风貌,足以影响一代人的芳华。

应该庆幸有这样一个时代,让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得以彰显、文化老人得到重视;通过贵州文化老人丛书编辑出版项目,王萼华先生的才情品格得以昭示于世、留存于后。必须要感谢省文史馆的不懈努力:2012年,赵克志省长来馆调研,时任文研处处长王任索力陈文化老人著述出版重要意义,使“抢救文化老人存史资料”的呼吁及时上达、受到重视。在赵省长指示下,省有关部门安排资金,贵州文化老人丛书编辑出版工作得以立项;2015年,陈弘、王任索、陈丹阳、王尧礼等力倡并协助收集、整理王萼华先生未出版遗稿,使之进入《贵州文化老人丛书》选题并立项;在家人、亲友、馆员、馆领导和部门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历时近五年的《微波楼别稿》终于出版。

退休前,我见证了《别稿》编辑工作的启动;退休后,我看到了《别稿》的成书。虽不及一一细读,已感受到《别稿》的价值。它贴近王老先生的人生真境,呈现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更具备了文献史料的分量,因而更亲切、更真挚、更深邃、更弥足珍贵。

2019年12月11日


延伸阅读:

王萼华,生于民国六年(1917年),贵州贵阳人,号微波楼主,以诗词文章和书法名世,诗词多散见报刊,其专集有《微波楼诗词集》,收录古今体诗320首、词140余首;其书法兼备各体,以行书、隶书享誉于书界,他认为书法要表现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学识阅历、志趣个性,还要具备相当的文化修养和品评鉴赏能力。

记者

谢涵 谭笑 朱海婷

编辑

王青

责编

孔薇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