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山书院》
在黔西南的群山之间,笔架山形似一支巨大的毛笔,直插云霄,见证着兴义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在这座山脚下,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静谧的书院,它就是兴义笔山书院。这座书院已经静静地屹立了两百多个春秋,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成长与蜕变,也记录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缩影。
兴义笔山书院创办于清代乾隆年间,位于贵州省兴义市。这里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一方山川秀丽、物产丰富的宝地。兴义不仅山清水秀,更是一块藏龙卧虎之地,孕育出了许多杰出人才。笔山书院的创办,正是这片热土上人文荟萃的见证。书院由当地有识之士集资兴办,成为科举时代讲授四书五经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无数英杰汲取知识的养分,最终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他们之中,有的成为了贵州乃至全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因此,兴义笔山书院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成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为了让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时光长河中永不褪色,陈应秋、王仕学、高雪三位编著者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以笔为舟,以墨为楫,穿梭于浩如烟海的史料之间,将散落在历史深处的吉光片羽一一拾起,精心编纂成这部沉甸甸的《笔山书院》。这不仅是一部记录书院历史的著作,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三位编著者怀揣着对笔山书院的敬畏与热忱,踏上了艰辛而充实的编纂之旅。他们四处搜集散落的文献与线索,仔细甄别、精心梳理,依循历史脉络将其编纂成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历经数次修改完善,最终成就了这部200多万字的著作。这些心血与汗水,都在书页的字里行间悄然流淌,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质感。正如古人所言:"成如容易却艰辛,看似寻常最奇崛",这正是对三位学者默默付出与坚守的最好诠释。
中国书院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六大书院"、"十大书院"常被人们津津乐道,而地处黔西南边角的笔山书院,作为一座晚近的小书院,却常常被人们遗忘。即便是当地人,也很少有能说得清其来龙去脉的。这也更凸显出这本《笔山书院》的可贵。书中搜罗汇集了与笔山书院相关的大量图文资料,其中不乏许多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新发现。这些珍贵的资料,让我们对这座历经274年风雨、于嘉庆十八年重建后愈发熠熠生辉的书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当我们翻开此书,仿佛能听见清静幽雅的梨花院落中传来的琅琅书声,仿佛能漫步于清澈龙潭前的古朴长廊。笔山书院不仅是一所教育机构,更是一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殿堂。它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成长,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今,通过这本《笔山书院》,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这座书院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该书由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进行出版。《笔山书院》的出版,不仅是对笔山书院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有机会停下脚步,回望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笔山书院的创办历程、发展变迁,还可以了解到许多与书院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书院的认识,也为进一步研究书院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可以说,《笔山书院》不仅是一部记录书院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重要文献。
通过陈应秋、王仕学、高雪三位学者的编著,我们得以重新认识笔山书院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所培养人才的摇篮,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样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诚邀各位读者翻开这厚重的书页,一同走进笔山书院的历史长河,拾起遗失在岁月里的蒙尘明珠。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书院的静谧与书香,聆听历史的回响,与书院共话古今,感受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陈应秋,60后,男,贵州兴义人。兴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先后在教育、公安等部门工作。喜欢收藏,多年来,收藏地方文字资料、图片、器物数万件。曾兼任《法制生活报》记者、《贵州都市报》特约记者,在《法制日报》《贵州日报》《人民公安报》《参考消息》《新都市文学》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通讯及地方文化研究文章多篇。
王仕学,60后,男,贵州兴义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峰林絮语》《山地乡愁》等散文集,出版《兴义文言史料解读》《黔博文物》第七辑之“悠远的兴义”专集。
高雪,70后,女,贵州兴义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个人专著《高原心跳》《沧海扬帆》《兴义民居》等。
书友读后感
动静荐书合作伙伴:书漾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