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野性贵州 有问必答丨出生30天就能飞,绿翅鸭还是湿地健康“监测员”

动静原创撰文:冉景丞
1744376100
积分商场
动静原创

这里负责解释贵州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野生石头、野生空气——解释贵州野生的一切!1053种脊椎动物、8400多种野生维管束植物,每一样都是传奇。

前几天在野外考察时,当地群众带我去看野鸭子。我想,附近也没有什么大湖大河,哪来什么野鸭子哦。但看到对方热情,就没有说破,还是耐着性子跟了去。别说,在小河沟里还真有野鸭子!看到飞起的野鸭翅膀上的翠绿翼镜,我肯定地判断是绿翅鸭。因为无论雌雄,只有绿翅鸭翅上的金属翠绿色翼镜在飞行中最为突出,这块翼镜也就成为了“绿翅鸭”得名的关键特征。后来又在大石头附近发现了一只没有飞走的绿翅鸭,更加肯定了之前的判断。

绿翅鸭是鸭科中体型较小的成员,体长不足40厘米,体重约1斤左右。雄鸟头部至颈部呈深栗色,头顶两侧从眼部延伸至颈侧有宽阔绿色带斑;肩羽黑白相间,尾下覆羽黑色且两侧各有一黄色三角形斑块,游泳时尤为醒目。雌鸟的体羽以褐色为主,腹部颜色较浅,全身布满暗褐色斑点,翼镜虽较小但仍保留翠绿色光泽。

在中国,绿翅鸭广泛分布于从北方繁殖地,冬天南迁至黄河以南的广阔水域越冬,包括贵州的河流、水库、沼泽等。贵州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和丰富的水系网络为绿翅鸭提供了理想的越冬环境。例如,在黔东南的清水江或黔南的湿地公园,经常可以见到它们与其他水禽混群游弋。繁殖地主要位于新疆、东北等北方地区,偏好水生植物茂盛的中小型湖泊或水塘。至于为什么都三月了绿翅鸭还没有离开贵州,我也很好奇。毕竟这些年来生态系统越来越奇怪,有些物种的生活习性发生了巨大改变。一些迁徙鸟变成了留鸟,一些本不在当地出现的鸟类却又偏偏出现。

绿翅鸭是具有社会性的鸟类,越冬期大家群居在一起,成了各自认识对方、寻找伴侣的美好时节。越冬期一过,配对就已经基本完成,就等着一起飞回繁殖地去建立起新的家庭。雄鸟通过鲜艳的婚羽和鸣叫吸引雌鸟来结伴,一旦成功,迅速进入生儿育女阶段。可悲的是,雄鸟是典型的“渣男”,它们的家庭关系短暂,孵化开始后雄鸟即离巢换羽,还有可能另寻新欢。一般营巢于水域附近的草丛或灌木丛中,巢材简单,仅以芦苇、羽毛铺垫,依靠隐蔽性而非结构坚固性保护后代。一般每窝产卵8-11枚,孵化期约21-23天。雏鸟为早成性,出生30天后即可飞翔,这种快速发育是对高捕食压力的适应。每年3月北迁,9月南返,迁徙高峰期集群规模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只,飞行时呈“V”字形或直线队列,鼓翼声如风啸。这种集群不仅利于防御天敌,还能提高觅食效率。在贵州的冬季湿地中,它们与赤麻鸭、骨顶鸡等混群,形成动态的生态画卷。那么问题来了,绿翅鸭的食物特性是什么呢?先留个悬念,文章最后作答。

绿翅鸭游泳敏捷,但陆行笨拙。飞行速度极快,起飞时可垂直腾空或贴水面滑行,展现极强的适应性。

绿翅鸭作为广义“野鸭”的一员,与家鸭(尤其是绿头鸭驯化而来的品种)存在密切的演化联系。家鸭的祖先主要为绿翅鸭同属鸭科的绿头鸭,因此共享有许多形态与行为特征,如杂食性、迁徙本能等。尽管绿翅鸭未被大规模驯化,但其野生基因库为家鸭品种改良提供了潜在资源。例如,绿翅鸭的抗病力和环境适应性可能对家鸭育种有借鉴意义。家鸭的驯化导致其失去野鸭的瘦肉率高、低脂肪等特性,是否可以通过杂交等生物手段将那些良好的遗传现状找回来?事实上,在野外也偶尔能看到自然杂交的个体。

绿翅鸭的存在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更是湿地健康的指示物种。通过摄食水生昆虫和植物种子,它们参与物质循环,维持水域生态平衡。栖息地破碎化、水体污染及非法捕猎威胁其生存。它们的每一次振翅,都是对生命韧性的赞歌,亦是对人类生态责任的无声呼唤。

是具有社会性的鸟类

绿翅鸭是具有社会性的鸟类,越冬期大家群居在一起,成了各自认识对方、寻找伴侣的美好时节。

雏鸟为早成性

绿翅鸭的雏鸟为早成性,出生30天后即可飞翔,这种快速发育是对高捕食压力的适应。

最后回答文中问题:冬季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特别是水生植物种子和嫩叶,有时也到附近农田觅食收获后散落在地上的谷粒。其他季节除吃植物性食物外,也吃螺、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水边浅水处。多在清晨和黄昏有时晚上和白天亦觅食。每日觅食时间较长。休息多在水边地上或沙洲和湖中小岛上。

编辑

张僡

责编

飞宇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