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六枝特区坚持“生态发展优先、重在补齐短板、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竞争力”的原则,以示范为引领,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按照“种养结合、草畜配套、适度规模、标准生产、品牌打造、绿色持续发展”的思路,推行政府引导、“企业+基地+家庭牧场+农户”的市场化运行模式,走分户养殖能繁母牛,集中育肥犊牛的小群体、大规模的六枝特区肉牛产业发展之路,推进肉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2014年,六枝特区岩脚镇草原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草原村落地生根,同时带来了种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
据六枝特区岩脚镇草原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后勤负责人陶娅介绍,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12月,占地面积100亩,现有饲草基地6000亩,总养殖规模达3000头。这些牛原产瑞士,在智利选育,坐着轮船漂洋过海来到天津港后,又隔离观察四十多天才运到草原村。辗转多地,这一漂洋过海的特殊“牛客”在岩脚镇的“草原”上走出了一条牛背上的“脱贫路”。
合作社以农户为生产单元,通过“政府+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肉牛养殖项目和牧草种植项目与农户发展互相连接的带动功能,也让农户走出了“穷困局”,过上了“牛”日子。
“至今,我们通过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以市场价格购买牛犊协议的方式,已经为岩脚镇、新华镇的11个村308户农户发放了648头能繁母牛,带动了1500多户农户参与养牛3000余头。”六枝特区岩脚镇草原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后勤负责人陶娅说。
据介绍,该养殖场除以带动农户养牛的方式促进发展以外,还通过劳务务工使农户收入稳定增加,现在,合作社有固定员工85名,每年种草收草季临时用工能达1万余人次。
草原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支付土地流转费用、母牛饲养入股分红、种养殖项目带动务工等方式联结农户共同发展。至今,草原村牛产业已带动953户农户共同参与发展。
对于这一牛产业带来的诸多好处,岩脚镇联合村67岁的村民钱方文感受颇深,钱方文家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他在合作社平时就负责门卫的工作,收割牧草的时候还会帮着称草,谈及前后日子的变化,钱方文言语间满是幸福。他说:“我已经到养牛场上班近三年了,家里面的土地流转给养牛场种草,我一个月有3000多的工资,还包吃包住。我非常满意。”
草原村肉牛在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很有市场,销售方面供不应求。如今,草原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有7000头左右肉牛出栏,年产值在1.2亿元左右,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牛产业带来的新改变正不断让村民搭上发展的快车,过上了“牛”日子。
记者:敖成权
编辑: 王证朝 宜霖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