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再走长征路 | 强渡乌江“天险” 军民鱼水情深

动静原创
1562664120
积分商场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团来到了江界河红军战斗遗址。

猴场会议作出了迅速强渡乌江的决定后,1935年1月1日至1月6日,中央红军兵分三路,其中红一军团二师、军委纵队、红五军团走的右路,从江界河渡口强渡乌江。

江界河,地处乌江中游,是乌江最为险要的河段,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当地渔民中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要过乌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两大一好”,即大木船,大晴天,好船夫。可是,红军面对的是波滔汹涌的江水、漫天飞舞的雪花、以及国民党重兵的阻击、还有两岸巍峨的高山。

2008年下游修建了构皮滩水电站,使得江界河水位上升100多米,水面变宽,水流变缓。

据瓮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饶太明介绍:元月2号上午红四团在老渡口组织八名战士以三连连长毛正华为队长进行武装洇渡,因敌人火力太猛,牺牲一名战士,洇渡失败。

当日中午,红四团侦察员发现距老渡口上游两里地新渡口对岸地势虽险,但守敌仅有一排兵力,红四团首长决定当晚从新渡口上游两百米的老虎洞处向对岸进行偷渡,打开缺口突破乌江天险。

当晚仍以三连连长毛正华为队长,首先放出三只竹筏进行偷渡,每只竹筏乘坐五名红军战士,因该处水流太急有两只竹筏被冲回南岸,毛正华连长这只竹筏则成功靠上对岸,因只有五人又与红四团失去联系,当晚毛正华这五名红军只好潜伏在敌人阵地下乌江边的大石头旁。

元月3号上午红四团再次组织在老渡口佯攻,新渡口强攻,攻击部队从正面进行强攻,毛正华这五名战士从侧面打击敌人,经过激烈战斗,红四团突破了乌江天险——江界河渡口。

当日下午起红四团、军委工兵营和干部团工兵连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36个小时的奋力拼搏,架好了浮桥使几万红军成功渡过了乌江,向遵义前进。

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取得了反攻第一仗的胜利,打开了通往遵义的通道,将国民党几十万追兵阻隔在乌江南岸,取得了挺进黔北的关键性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红军当年搭浮桥的地方,两岸已经被水淹没

老红军谢斌的后代谢兴荣给我们讲述了她父亲渡江的故事:谢斌是湖南人,18岁参加革命,长征的时候担任红三军团一个连长,负责在茶山关渡口渡江,以策应中央军团在江界河口渡江。

谢兴荣

“我父亲因为是湘江上长大的孩子,在渡江的时候作为先遣队第一个冲过乌江,在河对岸定桩,引导部队过江。”谢兴荣说,尽管她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但是父亲的事迹影响了她一生,“尽管河对岸国民党重兵把守,但是我父亲心里只有坚定的革命信念,顾不上害怕,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了我,后来我学习刻苦,参加了工作,入了党,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一直到我退休,我可以说做到了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也希望把我父亲的故事、他的精神继续传递下去。”

这些鲜活的记忆不仅红军的后代记得,人民也记得。在当地,还保留有很多红军渡江的故事口口相传。

当地居民犹家驹从小就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据他说,当年红军来时很多百姓因为不了解红军就躲上山去,经过红军的政治宣传,明白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这才下山帮助红军渡河。

犹家驹

“我们家门板、床板都拆了给红军搭浮桥,因为国民党军队驻守对岸,红军只能偷渡,1935年的腊月江水又急又冷,我们当地人都不敢下去,他们真是凭着坚定的信念取得的胜利。”犹家驹说,红军渡江的故事他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了,“我1985年开始撑船,有人坐船我就说一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吃了多少苦换来今天的生活,我们不应该忘记,世世代代传下去。”

如今江界河大桥联通两岸

记者

卓越

编辑

谭笑

责编

苏姝

编审

李铁流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