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今年7月18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5周年和毕节试验区建立35周年。从试验区到示范区,毕节牢记嘱托,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际行动,在乌蒙大地上写就精彩篇章。
贵州屋脊—中国贵州毕节赫章韭菜坪风光
种下生态树 筑起“绿色银行”
万亩林海苍翠连绵,在海拔2300米的高山上俯瞰赫章县海雀村,宛如一幅立体的水墨山水画。从曾经的“苦甲天下”到现在户户小康,海雀村的发展是毕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也是毕节试验区拉开历史大幕的地方。
海雀的“闻名”,不是因为拥有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苦甲天下”才是海雀曾经让世人所知的标签。35年前的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不足5%,人均年收入只有30多元。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征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启了中国在最贫困区域“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互相促进”的改革试验,拉开了毕节治山治水、治穷治愚的历史大幕。
时代楷模、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种树护绿,让33座光头山披绿。看着如今森林覆盖率达77%的万亩林海,海雀村村支书文均福说,“依托森林资源,我们探索在林下种植魔芋、天麻、食用菌产业。借助森林和文朝荣精神陈列馆,还发展起了旅游”。村民王光敏家开起民宿,还瞅准村里220户人家光小汽车就有90多辆的商机,办起了洗车场,一年收入8万多元。
海雀村 李栋 摄
对于海雀村未来的发展,村支书文均福信心满满的说,“去年村里18家民宿,共分红213600元。今年又新建精品民宿10家,申请改造民宿20家。去年全省第一张集体林的林业碳票也在海雀村发放,预估碳汇价值104万元左右,能让全村229户群众户均增收4500多元。”
种下生态树,筑起“绿色银行”。毕节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近五年累计完成营造林717.74万亩,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862.6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2017年的52%上升到60%,森林质量持续提升。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毕节持续做大树文章,以低碳经济夯实“绿色家底”。
七星关区撒拉溪刺梨产业基地 阮友剑 摄
七星关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景观综合利用,实现全区林下经济产值达10.11亿元。
在大方县羊场镇穿岩社区,陈玉发家林地里的部分杉树都有固定的号牌,号牌对应的树木每年可以以“卖空气”的方式赚钱。陈玉发说:“这片林子就像绿色银行,可以从里面取钱。我家共挂牌450棵树,一年能收入1350元。”
以人才“智高点”抢占发展制高点
初端人才倍增、中端人才提质、高端人才扩容。近年来,毕节市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四梁八柱”,以人才“智高点”抢占发展制高点。
培育乡土人才。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水箐镇黄连村,返乡创业者吴开付通过自学技术、政府组织培训等方式开办的养殖场规模逐渐扩大。吴开付说,“政府帮忙协调土地、对接政策,帮忙联系市场等。”现在吴开付不仅靠着养殖致富,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
把职业技能教育作为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毕节借助东西部协作契机,融入广东省“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与广州港集团、广汽集团等18家企业合作开设52个订单班,惠及学生超2000人。目前,毕节全市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达7万多人,为打造毕节工匠品牌,还建设了34个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评选认定两万多名“毕节工匠”。
针高层次人才缺乏问题,毕节市委人才办出台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积极吸引政治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高层次人才。市管专家欧阳力剑就是其中之一,他和团队长年致力于乌江上游六冲河流域生态保护,并结合毕节试验区产业技术需求,开展前沿技术转化与应用。目前团队有高级职称12人、博士3人。
近年来,毕节市抓住组团式医疗帮扶的政策机遇,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以感情留人、事业留才。威宁自治县妇幼保健院院长王金华是从广州来毕节帮扶的医生,他深有感触地说,“毕节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很大,特别是威宁投资3.1亿元建新院引设备,这在西部的县级妇幼院很少见,我感到这里干事创业的平台很广阔。”
不拘一格降人才,毕节还创新出台了 “四不唯”人才引进机制。以能力、实绩和贡献论英雄。李章丽是毕节市“四不唯”引进人才,自2020年引进到市体育运动学校后,她努力做出成绩证明自己。“这些是我的学生在贵州省第十一届省运会上的战果,22金、25银、15铜,水上项目金牌数、奖牌榜均为全省第一。”
李章丽指导学生 图片来自毕节试验区网
目前,毕节人才资源总量从5年前的72.32万人提升到105万人,居全省第三,正朝着到2025年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50万人的目标迈进。人才是第一资源,毕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肖虎说,“毕节将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让各类人才扎根毕节、爱上毕节、圆梦毕节,为建成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新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护航
在威宁自治县政务服务中心企业开办综合服务区,贵州一树连锁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雁感慨道,“我到这里才花10分钟就办完了营业执照,真给力!”
毕节推行的企业开办当日办结是全省首创,也是毕节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便民利民探索的创新机制。
除了创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外,在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毕节还深化“贵人服务毕须办”品牌、实现3635个事项“全省通办”、275个事项“跨省通办”等一批探索性、突破性制度。
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方面,毕节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这一制度的创新获国务院“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通报表扬。这是继2018年4月后,毕节改革举措第二次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制度行之有效,产业欣欣向荣。威宁自治县开华街道梨银社区养殖牛450头左右,主要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抗风险能力弱。
梨银社区养牛产业 图片来自威宁融媒
近年来,社区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示范点,农户代养为主,吸纳群众进合作社,蹚出一条“合作社+农户”的“牛”路,实现抱团发展,群众增收。村民周明家说,“自合作社成立,我入了5万元的股,除了资金入股年底参与分红外,还在合作社务工,每天负责饲养、打扫圈舍卫生,每个月有3000元的工资。”
“和村民签好协议,由村民代养,到年底生小牛,如果一头小牛卖了钱,村民就有80%的利润,合作社有20%的利润,这样村民得到实惠,村集体经济也得到壮大。”开华街道梨银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陈明中说。
据了解,毕节党组织领办的集体合作社现有7000多个,覆盖3000多个村,入社群众70多万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2万元。
毕节还通过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林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举措,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朝门村梯田 彭良义 摄
毕节市朝门村森林覆盖率达72.3%,获得“贵州省森林村寨”的称号。朝门村严格落实村包组、组包户责任制,通过“十大员”公益性岗位吸纳37名护林员开展巡林护林。朝门村党支部书记游泳彬告诉记者,依托山水田园风光,村里的“网红”旅游打卡地名气越来越响,村民们办起民宿、农家乐,“生态饭”越吃越香。
35年来,从“试验”到“示范”,有来路的步履铿锵,也有踏上新程的信心满满。今天的毕节,在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道路上行稳致远。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