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逛吃贵州丨天气渐寒,我们来说说脂香四溢的红烧肉

动静原创撰文:周之江
1734745860
积分商场
动静原创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最近有朋友邀约,让我讲一场苏东坡与美食,琢磨了几天,定的题目叫做《“酒肉朋友”苏东坡》,半带点开玩笑的意思,也是真觉得苏东坡很亲切,爱吃肉,喜饮酒,酒量还不咋样,多少有点毒舌,会是个让人愉快的朋友。

跟苏东坡深度绑定的品牌之一,是著名的“东坡肉”,大而言之也就是红烧肉,是个各地中国人都不陌生的食物。具体到烹饪之法,多少有些区别,但也大差不差,说不上孰优孰劣,谁对谁错。

东坡好吃肉,有诗为证,他在《於潜僧绿筠轩》里写到: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在徐州时,苏东坡曾将烹猪肉心得传给李常,贬谪黄州之后,他留下了千古名篇《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堪称古代的猪肉推广大使。在他的时代,猪肉远不如羊肉高贵,所以才会有所谓黄州猪肉“价贱如泥土”的说法。也正是因为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不得不自己在东坡开荒种地,想法子操练便宜的猪肉,所谓“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平凡的红烧肉这才冠上了东坡居士的美名。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人口又多,肉食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稀缺之物。英国美食作家邓扶霞的《鱼米之乡》那本书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三大镇馆之宝,其中之一就是“东坡肉奇石”,在她眼中,这件珍宝一直象征着中国人对猪肉的热爱。她说,实在难以想象,在其他任何的文化中,会有人发挥所有的技艺,投入大量的心血,用永久性的方式来呈现和保留一块猪肉引起的感官愉悦。

我有一本朱赢椿先生主编的《肥肉》,编者在“编后记”里写到,长达五年的策划约稿,对这本书的感情不言而喻,设计上自然也下了番工夫。光是封面,就几易其稿,最终决定,采用对折的方式,白底上放一块红烧肉,打开来封面封底乃至书脊又是一块“一级带皮三层五花肉”的样子。

《肥肉》这本书收入了好几十篇不同作者所写的有关肉的文章,写得来脂肪颤动,肉香四溢。尤其是红烧肉,它在中国人的家常菜单里,是个重量级的存在,加上跟苏东坡的渊源,这道菜越发地大俗大雅,上得国宴,也下得食堂,风格或有不同,满足并无两样。

比如,出版家钟叔河先生,出生在一九三一年,他在《肥肉》一文里说,一九六零年前后,他父亲是所谓“民主人士”,每月能凭券去某处食堂买一份“特供菜”。自己去买时,总想要买肥的,越肥越好。某一次居然买到一块净肥肉,钟叔河喜出望外,拿回家分切成片,母亲有点点抱怨,父亲却满心欢喜地说,肥搭精哪有这净肥肉香,精肉还会嵌牙齿哩,没有骨头更好,可吃的部分不是还多了一点吗?钟叔河写到,“这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块肥肉,真香”。

说到底,老一辈对肥肉、对红烧肉的偏爱,还是因为短缺,缺油少肉,怎么会不心心念地惦记这一口肥腻。

所谓红烧肉的做法,实在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地方的区别不小,绝对不能说谁更正宗。湖南、贵州的红烧肉,要放干辣椒,江浙烧法总的来说浓油赤酱,略偏甜口,北派烧法里,山东、北京和东北又有微妙的区别,只要自己喜欢,管他南北西东。

在我看来,红烧肉只有两个基本原则不容打破,一是用肉必须肥瘦相间而且带皮,没有足量的肥肉不是红烧肉;二是必须在烧的过程中上色,不管是炒糖还是老抽上色,都无所谓,但这种油亮的焦糖色,确实更勾人食欲。

天气渐寒,偶尔吃几块红烧肉,千万不要有罪恶感,身体还是需要能量的。

编辑

张僡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