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贵州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拥有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近百项。如今,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为贵州非遗传承活化,注入新的动能。
前段时间,在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上,45名贵州“村T”少年身着民族服装惊艳亮相,赢得广泛关注,这些衣服的纹样设计全部是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提取的。数据库对蜡染、刺绣、银饰、剪纸等非遗进行图像数字化采集,并像DNA数据库一样,对纹样进行分类,并记录它的文化语义、来源等,目前已提取纹样超10万个。
贵州大学现代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吕健介绍,最大的难点,一方面是图像的质量采集有一定的偏差,要经过后续标准化的处理,通常他们都是一次性采集几百上千幅图像,他们也研发了相应的矢量化提取纹样的算法,结合当前智能设计的大模型,做文创产品的设计。
目前,这个资源库已经应用在了规模化生产的车间里。在这家民族商品公司,6条智能化生产流水线正高效运转,数字技术的加持让企业的苗绣产品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实现标准化生产,也让企业的年产值从几十万突破到了2700万。
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龙禄颖告诉记者,苗绣有很多独特的针法,机绣很难做到传统手工苗绣里的立体感,这方面一开始也难住了他们,但他们通过研究针法,以及和新一代年轻设计师研究编程,最终实现这一创新转化。成本降到了原来的十分之一,日产量提升了20倍以上。
赶上数字化浪潮的还有无数藏在大山里的绣娘,2年前,依文集团将“深山集市”全球总部开在贵州,打造线下零售、线上定制的销售平台,签约绣娘通过“云接单”的模式远程协作完成订单。
深山集市织金数字化产业基地签约绣娘、县级非遗传承人蔡凤说,她自己做的话一年收入是15万左右。现在订单定制的比较多,要给绣娘标准化进行培训以后分发给她们做。
深山集市织金数字化产业基地负责人王秋雨说,因为能赚到钱,所以现在的年轻绣娘越来越多,目前织金有2800多名绣娘,都可以根据她们的时间来承接订单。
自创立以来,深山集市的非遗产品已经销往北京、上海甚至英国伦敦等地的商业中心,企业还建立了纹样数据库与手工艺者数据库,实现共享创作与订单对接。
贵州贵绣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海洋说,他们的纹样数据库收录了8900多款纹样,经过重新上色、变形,设计师可以直接进行设计。用AI大数据模型,直接输入纹样、消费者喜好还有品牌定位,一分钟就直接出来产品设计原稿,之后他们再进行优化。
如今,贵州各地正在探索从数字记录向数字创造升级,以产学研融合培养创新人才。贵州大学非遗数字化团队用VR全景技术打造虚拟空间,赋能企业展厅搭建和景区沉浸式体验开发。贵阳学院建筑研究院学生团队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和3D建模技术搭建了三十多个古建筑的模型系统,实现非遗建筑工艺的永久存档与活化应用。
贵阳学院建筑学专业教研室主任张博洋介绍,贵州是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最多的省份,他们把扫描的数据进行拆解,对具体的构件进行详细的分析,针对性地对古建筑文物本体的保护和修缮提供帮助,建立线上博物馆,起到科普和推广性的作用。他们现在正在做贵阳市文昌阁片区的保护和利用,探索周边的文化旅游项目的提升和再利用。
施秉融媒 吴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