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榕江哨声:“中国式团结”的生动回响

动静原创
1753535940
动静原创

这里是涅槃重启的“村超”现场,熟悉的欢呼声、呐喊声又回来了。

一个月前,我脚下的白线圈曾消失在浑浊的洪水中。球场的人工草皮是1600多千里外的一家江苏企业捐赠的。自发前来的志愿者、 榕江群众一道,只用了8天时间就铺设好了8000平方米的人工草皮。

“村超”球场已经看不出受灾时的痕迹,每一份“崭新”背后都凝结着“中国式团结”。维吾尔族大叔跨越4000公里为灾区送牛,汉族大哥带着菜刀赶到后厨帮忙,侗族大爷扛着大米蔬菜捐给受灾一线,苗族妇女送来糯米饭免费投喂,汉族消防员和武警战士逆行而上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

这场赛事的重启,不仅是对灾难的有力回应,更是对中国式团结的生动注解 ——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办不成的事!

听到现场的呐喊声了吗?汉族的鼓点与苗族芦笙和鸣,各民族球迷围成巨大的圆欢庆重启。“村超”,这颗泥地里踢出来的足球,从来不只是场比赛,它“活力四射”“文旅体融合发展”,是田间地头长出的文化盛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巨大舞台。

“村超”球场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体现,榕江彻底实践,各民族之间相互团结,像一个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无论任何困难都能够顺利地战胜它。

滚动的足球—— 没有起点终点,却始终围绕着共同的圆心运转。一个月时间,3万多人共同参与,8市州组团援建,当各族群众为进球欢呼、为互助感动,当灾后重建与赛事筹备同步推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韧性的民族在困境中迸发的生机。

“村超”球场再度响起哨声,这不仅是比赛开始的信号,更是一个民族向着美好未来继续前行的号角。足球的圆形轨迹与球场中线的圆心在绿茵场重合,洪灾过后迅速重启的民间足球赛事,早已超越了体育竞技的范畴,成为观察中国式团结的鲜活样本。

记者

刘粒粒 谢鑫 余苏阳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曾明

编排

汤成伟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