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在第三期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培训班上,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任晓丽应邀在培训班上作专题分享,系统介绍了梵净山在“保护、传承、利用”三大维度上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展现了中国特色自然遗产保护之路的生动范例。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面积77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7%,是武陵山脉主峰,也是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在地球上的唯一栖息地。2018年,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24年9月,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标志着其保护成效获得国际认可。
今年以来,梵净山管理局积极参与国内世界遗产保护发展主题大会,受邀参加在九寨沟举行的2025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合作交流会,并共同发布了《2025年世界自然遗产教育九寨沟倡议》,启动了2026年国际自然教育志愿者活动;受邀参加在黄山举办的2025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成员国世界遗产地合作联盟(RCEP-WHCA)成员大会,受邀在会上发起设立RCEP成员国世界遗产地合作联盟,成为联盟理事单位,展现了我国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积极作为。
近年来,梵净山管理局坚决扛牢“守护好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政治责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工作方式,在遗产保护的科学性、传承的活态性、利用的可持续性上均见成效。
在生态保护方面,梵净山构建了“4+N”保护管理体系,通过组织领导、智力支撑、权责厘清和执法协作四大支柱,形成全域覆盖、全员参与的保护网络。同时,依托“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建成大数据综合管控平台,实现24小时智能监测预警,并率先使用无人机巡护系统,有效提升保护精准度。

在旗舰物种保护方面,通过基因检测与持续监测,黔金丝猴种群数量稳定在850只左右,人工繁育取得突破,周期从三年一胎缩短至两年一胎。梵净山冷杉人工培育苗首次实现原生地回迁,野外种群约6300株,濒危态势得到有效缓解。
在生态修复方面,梵净山全面清理退出矿业权26个、小水电站8个,科学建设生态廊道14座,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2024年,“贵州铜仁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项目”入选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与生态环境部三部委联合公布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此外,梵净山创新推动社区共管机制,设立“梵净生态账户”,为周边1.4万余户村民建立生态积分体系,关联银行授信8.27亿元,激发群众参与保护的内生动力。切实因地制宜,以可持续利用实现“两山”转化。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探索出生态旅游、绿色产业、价值兑现三条转化路径,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梵净山将持续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在生态资源保护、科研交流合作、“两山”转化等领域持续深耕,不断探索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模式,为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贡献更多“梵净山智慧”“梵净山经验”。
来源: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