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发现了距今2.4亿年的“贵州龙”化石、1.2万年前的猫猫洞文化遗址,全州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1625件(套),万屯墓群、铜鼓山等文化遗址出土文物1000余件,东汉铜车马、抚琴俑、摇钱树,西汉一字格曲刃铜剑等珍贵文物熠熠生辉。有兴义刘氏庄园、安龙明十八先生墓、南龙村古建筑群等18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4项20处,省级110项128处,革命战斗遗址224个、省级以上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2处,这些文化遗产,都是黔西南珍贵无比的文化瑰宝。
10月31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黔西南专场上获悉,“十四五”以来,黔西南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类保护、活态传承”工作思路,从三个方面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工作。

新闻发布会现场
构筑全域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立州、县、乡、村四级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严密保护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各类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30个,其中州博物馆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2022年成功申报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后,黔西南州制定出台《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2035)》,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全州发展大局。实施重大文物修缮工程,州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投入文物保护和修复、非遗传承、红色遗址保护等项目,促进文化遗产与红色资源、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
创新推进文化遗产挖掘传承。深入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进行记录、整理、建档,完成野外实地调查文物1570处、新发现文物322处。加大对布依戏、古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力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将非遗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创新开办“农民艺校”,面向村民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音坐唱”培训。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产品数字化项目建设,州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打造文物沉浸式展览,馆藏文物数字化率达95%。
活态利用传承推动文旅融合。编制《红色旅游发展线路规划》,扎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成9个主题公园、2个红色美丽村庄。探索“文物+旅游”“红色文化+研学”等,串联景区、博物馆以及古生物群、古墓群、古驿道等文化遗址,推出“地质奇观+历史探秘”线路;深化拓展“加油之声”“加油之旅”等文化研学活动;在景区设立非遗展示馆,建成10个非遗旅游体验空间,布局“非遗研学”、布依蜡染刺绣传统生活体验等项目;结合文化遗产、文物故事,开发设计黔小龙、铜车马、抚琴俑、布依八音等文创产品,让历史文物活态传承、融入现代生活。
今后,黔西南州将继续聚焦文物保护与非遗传承两大核心,优化保护机制、创新融合路径,让黔西南州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