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市万山区,长期受耕地资源稀缺、流失风险高、分布分散且利用率低等问题困扰,还形成了“山上陡坡耕地撂荒、山下低效林地挤占良田”的空间错配格局。面对这一发展难题,万山区以林耕空间置换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开展试点,成功探索出一条山区土地高效利用的新路径。
在万山区鱼塘乡罗家湾组的田埂边,新翻整的土壤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即将迎来新一轮农作物种植。谁能想到,这块充满生机的耕地,在一年前还是一片饱受病虫害侵蚀的低效林地。“你看看对面这棵就是原来死了的,下面这两棵和那边一棵,也是会慢慢枯死的。它得了这个病就像人得了癌症一样,肯定是要清理掉。”铜仁市万山区鱼塘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中华向记者介绍道。
时间回溯到去年初,万山区自然资源局和林业局工作人员在对罗家湾组的林地进行勘测时发现,该区域80%的树木因感染松材线虫病而枯死。原本村民们从树木获取的收益就十分微薄,这场病虫害更是让大家的收入雪上加霜。“本来卖树子30、50元这样一棵,松虫病导致影响后,有的老百姓说把他林地砍了没有柴烧,就说不同意。”铜仁市万山区鱼塘乡鱼塘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李洁回忆起当时村民的顾虑。
铜仁市万山区鱼塘乡鱼塘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李洁
与鱼塘乡山下林地效益低、遭虫害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40公里外的敖寨乡,山坡上的耕地却面临着坡度大、劳动力不足、土地撂荒的难题。“我们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传统的耕种模式收益有限,这几年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土地都撂荒了。” 铜仁市万山区敖寨乡杨家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田勇军无奈地表示。
铜仁市万山区敖寨乡杨家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田勇军(左)
据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万山区农用地总面积达118万亩,其中耕地22.6万亩、林地86.9万亩,且每年约有2000到3000亩耕地流向林地。“2023年我们耕地保有量22.3万亩,在耕地保有量达标边缘上徘徊。2024年我们区里面就启动了林耕置换的研究。” 铜仁市万山区自然资源局局长吴方强谈到了启动林耕置换工作的紧迫性。
铜仁市万山区自然资源局局长吴方强
为破解土地利用困境,万山区积极探索,建立了科学的林耕置换机制。一方面,将坡度15度以下现有耕地周边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且无经济价值的林地,划定为“山下”恢复耕地区域;另一方面,把25度以上坡耕地、山区零散耕地、丧失耕作能力的沙质化耕地等,列为“山上”优先退出耕地,通过“山上换山下”的方式,实现林地与耕地的置换。
鱼塘乡“林转耕”后村民采收太子参场景
按照这一置换政策,鱼塘乡划定了4660亩山下恢复耕地区域。该区域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引入种植大户出资将林地改造后种植太子参,农户则通过土地租金和务工获得双重收益。“现在政府给我免租一年,这边承包了二百四十几亩,亩产差不多1700斤,市场批发价7块左右,周边务工的人,采收工资就是2块钱一斤。” 铜仁市万山区鱼塘乡太子参种植大户桂红星算了一笔经济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太子参带来的高效益,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热情。罗家湾组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病林地置换工作,整合出连片耕地580亩。按照罗家湾组的成功模式,截至目前,鱼塘乡林转耕面积已完成80%。
敖寨乡“耕转林”后种植的油茶
与此同时,40公里外的敖寨乡也积极推进林耕置换工作,将山上的上千亩耕地改种油茶。这一举措不仅保住了林地面积,还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我承包了300亩,最高峰一天务工可以达到20多人,工资按一个小时10块钱。区里面农业农村局、林业局都会定期下来指导。” 铜仁市万山区敖寨乡油茶种植大户杨代田对当前的发展态势十分满意。
经过一年的改革实践,2024年万山区顺利完成林地转耕地3800亩、耕地转林地5800亩。2025年,该区计划完成林耕置换8000亩,逐步构建起“山下良田连片、山上林果成带”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杜国模
万山区的林耕置换试点工作,也为全省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今年全省要完成60万亩置换任务,逐步优化林耕空间布局。省政府已印发了工作方案,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各地正在全力推进实施。我们将加强指导各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因地制宜确定置换地块,同时抓好政策业务培训,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贵州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杜国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