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沙县经开区的一家科技公司里,物料员陈民富正在忙着清点产品。
陈民富自2018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后,便结束了打工生活,回到小区对面的产业园区工作。
金沙县产业园区企业员工陈民富告诉记者,现在在家附近上班,每天早出晚归,感觉心里很踏实。以前叫打工,现在叫上班。
2015年以来,我省坚持做强城镇经济,促进园区与城镇融合发展,一个个紧邻城区、园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让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互促共进。五年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50万人以上,工业园区新增就业人员50万人以上。
与此同时,贵州还大力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城镇生态环境品质。近年来,金沙县就针对老城区人口密度大、公共休闲娱乐区域小等问题,打造了箐河公园、金沙公园等大型生态公园。
金沙县居民周明娥告诉记者,以前晴天就是一身灰,雨天就是一身泥。现在箐河公园建起了,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乐趣。现在我们不只是追求温饱,更追求健康。
到2020年底,全省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预计将超过11平方米,较2015年增加1.4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宅面积预计将达39平方米,较2015年增加2平方米;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分别比2015年提高4.9和10.5个百分点,城镇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省还将多项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促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湄潭县就围绕“人、地、钱”等核心要素,通过外来人才入乡、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措施,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路径。
刘声彦原本是重庆人,来湄潭县核桃坝村发展茶产业已经12年。得益于县里的改革举措,刘声彦在2012年拿到了核桃坝村的户籍,并流转了1000亩茶山打造农旅一体项目。
湄潭县核桃坝村茶企负责人刘声彦说,产业发展政策必须要配套,产业壮大以后,会带来更大的现金流、信息流、物流,吸引人才到这个地方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所以说我们愿意从重庆到这个地方来,以后会有更多的、有创业想法的外地人到这个地方来聚集。
目前,已有来自福建、四川等地的上百名外来人员获得了核桃坝村的户籍,而长期在村里参与茶产业的外来人口更占到全村人口的40%。人员的大量涌入,推动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
湄潭县县长李勰说,在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科学布局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重点在土地制度、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推进改革。探索出了“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支撑、村庄为补充”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五年来,贵州共完成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386万,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875平方公里,住房、土地、投融资、社保等方面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下一步,我省将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提升城镇品质、做强城镇经济,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左右,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宏文说,新型的城镇化更多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的需求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将以养老设施的完善,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居住区服务的完善,来推进我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