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年接诊超过10万人次,骑行1万公里,记录下三代人的健康档案,她生于农村又扎根农村,誓言“骑不动才停下”。凭借着真心换真心的从医之道荣获“白求恩奖章”,她就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白秧坪村的乡村医生杨世霞。
“大嫂,我爸该换药了!”
“姑妈,您来啦,进屋坐!”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白秧坪村,村民们从不喊杨世霞医生,而是亲切的以家人相称。入户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笑着跟她打招呼,她也会询问对方家里的情况。
从“杨医生”到“家人”
杨世霞的爷爷奶奶和父亲都因病去世,这份隐痛让她走上从医之路。“在学校的时候我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使命让我下定决心,不仅要学好,还要回来治病救人。”1999年,刚从贵阳中医学院毕业的杨世霞,放弃县城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彼时,白秧坪村卫生室前任村医离任,杨世霞便选择了这里,一待就是25年。
25年后的今天,村卫生室的健康档案记满了三代人,哪家老人有高血压需定期随访,哪家孩子该打疫苗,哪家孕妇到了预产期,杨世霞都一清二楚。村民杨昌菊笑着说:“她对我们就像亲人一样,我们也跟她亲,以前喊大嫂,现在喊姑妈,就这样喊了二十多年了。”
骑坏四辆电动车的医者初心
杨世霞的手机24小时开机,接到电话随时出诊,在村卫生室,一间不到5平米的房间就是她的起居室。赶集日的清晨6点,杨世霞就忙了起来,她边给老人测血糖,边叮嘱换季要注意血压,转身又给感冒病人拿药打针,一早上忙得连脸都没有时间洗。她说:“村民们都会趁着赶集的时间出来看病拿药,所以这天会特别忙碌。”
匆匆吃完午饭,杨世霞骑着车,去完成老弱患者的入户随访。她负责的片区有8个自然寨,散落山间。早年没有交通工具,她背着药箱步行出诊;后来有了电动车,骑坏了4辆车跑了一万多公里。最惊险的一次是2012年,接到急诊电话的她心急如焚,又恰逢下雨,路面坑洼不平,她连人带车摔进坑洞,头上缝了30多针。医生要求静养2个月,可是第22天她就回去了。“在家待着心慌啊,卫生室没人那病人怎么办?”
村民送的白菜腊肉,是最暖“工资”
下午6点,还没吃上饭,杨世霞的电话又响了,86岁的老人被樱桃核卡住,家人束手无策,只好来求助。帮老人解决了问题,一天的忙碌才算告一段落。回到村卫生室,厨房的桌上摆着丈夫做的四菜一汤。杨世霞告诉记者,这些蔬菜和豆腐,很多都是入户时村民送给她的,“早上赶集时那个老奶奶再忙,也要留颗白菜给我,杀年猪的时候人家总记得给我留块腊肉。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非常感动,所以我也从来没有要离开的念头。”
干不动那天再休息
在杨世霞的影响下,侄儿、侄女相继学医。侄女吴本莲跟着她跑了2年山路,如今也成了一名乡村医生,她说:“伯母在村子里非常受人尊敬,我也想像她一样。刚开始工作也有很多不懂的,伯母就打电话慢慢教我怎么跟村民相处,针灸怎么精准找穴位,她影响我最深,所以我也想有机会要回白秧坪村接她的班”。
到了快退休的年龄,杨世霞反而更忙了:白天看病、随访,晚上闲下来就和大家一起跳广场舞,还组建了文艺队去演出。杨世霞说:“医生越老经验越足,我身体还硬朗,能干一天是一天。等哪天骑不动车了,干不动了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