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恐龙研究取得重大发现!记者近日从贵州省博物馆获悉,我国第一份英文版自然科学综述性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发现早侏罗世(距今约1.9亿年前)特异埋藏的恐龙化石群,并根据研究成果建立一新属种——“守护黔龙”。
该研究成果由贵州省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云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同完成。
发现了什么?
该恐龙化石群发现至少三个成年个体和五窝恐龙蛋,共约50枚。部分恐龙蛋处于胚胎发育阶段,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蛋和成体保存在一起的恐龙化石,且保存了较完整的恐龙蛋壳结构。
最早的恐龙蛋大吗?
根据化石研究分析,贵州平坝恐龙生活在约1.9亿年前的早侏罗世,是一类两足行走的植食性蜥脚型类恐龙。
研究发现,最早的恐龙蛋相对较小,是椭圆形以及具有薄的钙质层的革质蛋壳。在向鸟类演化过程中,蛋相对增大,蛋形逐渐延长,蛋壳加厚,逐渐转化为硬壳蛋,蛋形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兽脚类演化的早期。
为什么叫“守护黔龙”?
值得关注的是,平坝恐龙保存有较完整的头骨和头后骨骼材料,具有不同于其他蜥脚型类恐龙的独有特征组合。同时,恐龙成体、亚成体、蛋窝和胚胎等化石共存一地。对此,研究人员建立起新属种——守护黔龙(Qianlong shouhu)。
属名“黔龙”表明这种恐龙发现于贵州地区,“守护”则是体现了成年恐龙与蛋窝关联保存的现象,暗示了该种恐龙可能具有照顾后代的行为。
根据保存的材料估算,“守护黔龙”长6米以上,体重达1吨。
在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在前人的基础上,收集包括恐龙在内的爬行动物210个类群,建立迄今最大的爬行动物蛋演化数据库,揭示众多早期恐龙行为方式,包括集群繁殖、同步孵化和行走姿态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