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腔调 | 鲜花的咏叹《好花红》

动静原创综合广播
1667983320
积分商场

“好花红 ,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

在冬日暖阳照耀下,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村口“咆汤农家乐”老板王科国每天都会哼唱《好花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好花红调代表性传承人,哼唱好花红调已经融入生命里每一个日子。

这是布依人的肺腑之声,歌声优美婉转、曲调悠扬动听,好花红调是流传于贵州黔南布依族地区的民歌形式,起源于惠水县的民歌《好花红》,也称“惠水山歌调”。曲调为四声羽调式,活动音域八度;迂回曲折,悠缓自如。

好花红调既是古老布依族音乐的遗存,也是布依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实证,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本是田间地头随口而发的民间小曲,是如何做到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呢?

王科国介绍说:“好花红的曲子是惠水县好花红乡一带布依族群众在清朝年间就谱就传唱的,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布依族群众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各族之间的文化交融相互同化,布依族说汉语的人日渐增多,布依族青年用汉语唱山歌逐渐兴盛,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惠水山歌调。”

         (好花红村花海景观)

民间也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的说法。其中,作为第一代老年歌师王昌吉演唱的《好花红》,演唱风格古朴、典雅、苍劲,有一种历史的沉积感,故被称为古体《好花红》。虽然王昌吉、覃跃珍等最早一批的老歌师都过世了,但他们流传下来的古歌的风韵依然留存。

那么,好花红调是如何被外界所知的呢?这要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1956年8月,惠水县举行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汇演,好花红乡新民俱乐部布依族姑娘秦跃珍、王琴惠演唱的《好花红》引起前来观摩汇演的贵州省歌舞团专家的关注,及时帮助整理和指导。当时,王昌吉、覃跃珍等人为代表的歌手们将原有的情歌结合当时的社会生活改成新歌,让它变得更加清新明快、朗朗上口,在四乡八寨传唱开来,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把它从县里唱到了省里,省里唱到了北京。

王昌吉,是王科国的爷爷,他从小听着爷爷唱的好花红长大,7岁起便跟着祖辈们一起唱,至今已有五十多个年头。王科国说:“好花红就是我们的山歌,有108种调。碰到喜欢的姑娘无法用语言表达,我们就用歌来表达;在地里劳动累了,唱起歌精神就起来了。”对于布依儿女来说,好花红调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诉说,表达着对恋人的倾慕、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图为:正在举行的山歌大赛)

 好花红调,如今已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它唱爱情、唱历史、唱生产、唱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首歌也成了国内歌唱艺术家争相演绎的经典。龚琳娜、周深、阎维文、宁静、王宏伟、李丹阳、穆维平等著名歌唱家都曾翻唱过。作为布依族“活态”的民歌代表,《好花红》所体现的鲜明的民族审美理念和审美意识,对研究布依族传统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当地有名的老歌师,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好花红调代表性传承人,见证过它盛极一时也曾差点失传,王科国深感责任重大,他说:“现在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山歌节,吸引大家来聆听和传唱。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好花红调能继续唱出贵州、唱响全国。”

              (图右三:王科国)

从山水之间到音乐殿堂,从乡间俚谣到经典名曲,这首歌,已成为布依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实证,成为这个民族特定的文化符号和名片。

期待未来,人人都唱《好花红》,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花红”!

记者

申炜

编辑

申炜 吴雷

责编

魏玉玺

编审

侯莹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