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一凡读字丨从甲骨到小篆,“硪”的千年孤独

动静原创撰文:一凡
1745585580
积分商场
动静原创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第10405片甲骨非常有名(见图1),因为这片牛肩胛骨硕大而完整,而且上面所刻卜辞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祭祀、田猎、天象等诸多方面。最有意思的是,卜辞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记录了商王武丁外出狩猎,发生的一场人仰马翻的“车祸”故事,让人大开眼界。

图1: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第10405片甲骨

甲骨上是这样记载的:“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车,马硪,迫王车,子央亦坠。”大体意思是说,甲午这一天,商王带着队伍去追捕犀牛。然而,很不幸,小臣驾驶的马车发生了意外,车轴断裂,驾车的马因此受到惊吓,结果把商王的车撞翻了。

图2:“硪”字的甲骨文写法

这段文字中,基本上都是常用字,只有“硪”这个字不常见(见图2)。那“硪”又是什么呢?

《説文解字》:

硪,石巖也。  

翻译过来就是,硪,高耸的岩石。可是,这样解释好像没有“我”什么事。

再来仔细看看“硪”的结构,左边是两个“石”,右边是个“我”。在《“我”是谁?我霸气侧漏,我人畜无害》一篇中讲过,“我”代表一种武器。  难道,“硪”是要用武器把岩石撬开,就像现在用钢钎、铁锤凿石一样?

《甲骨文字典》:

硪,撞也!

由此看来,“撞”这个字义好像与“开采石头”关系并不太大。

1991年,在河南郑州的黄河古道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造型怪异的石器。它整体呈圆柱形,直径约50多厘米,而且中间凹陷的区域,还有一圈比手指略粗的穿孔。后来,据专家考证这就是古书当中所说的“石硪”。

图3:黄河打硪号子(图片源自: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石硪中间的孔是用来穿绳用的,几个孔就穿几股绳。使用的时候,一人一根绳,随着劳动号子的节奏,众人扯动手中的绳索,石硪被抛到半空,再一起松手,让它从半空重重地砸向地面,如此往复,就可以把脚下的土地夯实。而这种劳动号子,也被叫做“打硪号子”。2009年6月,黄河打硪号子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汉语大词典》中,“硪”是指砸实地基或打桩等用的一种工具。

古时候,人们在建造房屋、桥梁等建筑物时,为了确保地基的坚固和稳定,需要使用硪将地基夯实。这样看来,“硪”可以理解为“重重地撞击”。

图4:“硪”字的小篆写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硪”字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除了甲骨文和小篆(见图4)外,就再没发现其他字体了。

编辑

王青

责编

李佳

编审

罗阳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