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21日
遵义解放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这一天
重现了14年前
群众热烈欢迎红军进入遵义城的盛况
1949年12月2日,中共遵义地委、遵义军分区暨川黔边区纵队、新青团,在原遵义师范大礼堂举行会师大会
解放军部队刚到城边
鞭炮齐鸣
锣鼓喧天
手执彩旗夹道欢迎的群众队伍欢声四起
不同的是
部队入城的方向和地点
解放军榴弹炮部队通过城区的情景
人民喜迎解放军
1935年元月9日下午3时左右,红军中央纵队从南门关入城,各界人士齐集丰乐桥头的接官厅摆香案迎接,丰乐桥因此也称为迎红桥。解放军由东面抵达遵义,上午8时多经由松桃路进入北大路(今延安路)。
这支部队是二野3兵团10军28师副师长鲁彦山和师政治部副主任高世平率领的先遣支队,以该师84团为主体。他们原来的任务是直奔川南,因路遇曙光社和川黔边纵队派出的迎接者,决定先奔袭遵义。
进驻遵义
曙光社是中共贵州省委领导的进步青年组织,成立于1949年7月。以省立遵义高中的学生为主体,先后发展社员120多人。幸必泽任核心领导小组组长。川黔边区纵队是曙光社于1949年9、10月领导组建的革命武装组织,由已争取的部分驻遵国民党军和地方警察、曙光社掌握的绥阳和团溪的部分地方武装,以及部分曙光社社员共数百人组成。刘兆富任司令员,潘名挥任政治委员,幸必泽任副司令员。
隐蔽在湖南常德的中共遵义县委书记杨天源,1949年9月底、10月初,受解放军二野联络处派遣,秘密回到遵义,向进步人士陈福桐等传达了迎接遵义解放的指示,陈福桐转告了幸必泽。曙光社和川黔边区纵队在此前后积极展开工作:搜集地情资料,宣传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政策,争取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防止敌人逃跑时破坏城市。
得知解放军已入余庆县境,曙光社于1949年11月19日派白仲乾等3人前往迎接。20日上午11时许,在距遵义城约55公里的三渡关与解放军相遇。以联络暗号沟通后,白仲乾报告了遵义城的紧急情况,表明前来带路之意。部队决定暂不转向川南,迅速直奔遵义城。
20日晚,城内城外皆异常紧张。
——城东,28师部队连夜急行军,天未明,已至距城约14公里的老蒲场(今新蒲)。
——城内,川黔边区纵队贴出《安民布告》,派人控制了仓库、银行、电台、工厂等重要部位与单位,曙光社员组织群众准备迎接解放军。
——城内,得知遵义县县长沈麟书已于白天在虾子场被解放军抓获的第五行政区专员卢杰,带着专署、县府人员从北门逃出遵义城。
——城北,国民党44军军长陈春霖命令其后卫陈家骥营炸毁川黔线上的桥梁。为了不让陈春霖发现陈家骥营已起义,另派部队炸桥,已赶至陈营的幸必泽同意了陈的计谋。陈与督战官站在远处,下令炸掉城北郊酒精厂前的运亨大桥,轰然一声,浓烟四起,部队中突然呐喊:“河对面发现共军!”督战官迅即坐车逃离。原来仅在桥栏上绑了几颗手榴弹,只把石栏杆炸了一个缺口。所有的大桥都被保护下来。
21日
一座完好的遵义城回到人民怀抱之中
由西进支队组建的中共遵义地委,于23日随二野5兵团16军抵达遵义,28师先遣队向地委介绍入遵这3天的情况后,于24日继续向川南进军。解放后,遵义县城区建为遵义市,1949年11月25日,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成立,江平鲁任书记,辛墨林任市长。
中共遵义地委、遵义专署、遵义军分区部分领导干部合影。从左至右:后排陈璞如(地委书记)、李苏波(专员)、海燕(组织部长)、杨俊生(十六军参谋长兼遵义军分区司令员);前排苗春亭(宣传部长)、孙克
遵义解放大事记
(1949年)
9月下旬
由900多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5兵团西进支队,分批离开江西上饶,日夜兼程,向贵州挺进,准备接管贵州。
11月12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2野5兵团17军49师,在县城人民群众的欢迎下进抵余庆县城,余庆县解放。
11月19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2野3兵团10军28师,由黔东北德江县进入凤冈县境,凤冈县解放。同日,解放军3兵团10军28师一部进抵湄潭县境,湄潭县解放。
11月21日
先遣队在“曙光社”“边纵”和人民群众的欢迎下进入遵义县城,宣告黔北重镇遵义县解放。解放军3兵团10军30师进抵绥阳县境,绥阳县解放。
11月23日至12月1日
桐梓县、仁怀县、赤水县先后解放。
11月26日
遵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陈璞如任主任,李程任副主任,下设经济、建设、文教、交通、公安和秘书等6个处,具体指导全区接管工作。
12月15日
奉遵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指派的军事代表陈彬、梁子庠、王荷生、林振南等人率工作人员,在起义人士朱振民、熊先煜的沟通联络下前往正安县城,分别与国民党正安、道真、婺川三县当局和流散在正安的国民党军宋希濂部两个团的团长陈鉴明、曾志彬等人谈判,达成和平解放协议。
12月20日
宣告正安县解放;部分军事代表又先后赴道真县、婺川县,与当局有关人员接洽,25日,宣告道真县解放;1950年1月11日宣告婺川县解放。至此,全区11个县先后全部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