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侗族大歌舞台表演创作人才培训》在贵阳孔学堂举行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
此次培训为期60天,培训对象系全国范围内遴选出的30名来自北京、广东、上海、浙江、重庆、新疆、云南等地的优秀学员。他们将系统学习侗文、侗歌理论及侗族大歌舞台表演、音乐创作实践等。
《侗族大歌舞台表演创作人才培训》项目负责人、贵州省歌舞剧院副院长 杨春念
“此次培训课程很丰富,包括理论课、采风调研课、舞台实践、成果展示四个阶段来开展教学,里面还会穿插一些非常有趣的侗戏片段。”《侗族大歌舞台表演创作人才培训》项目负责人、贵州省歌舞剧院副院长杨春念介绍,培训以侗族大歌舞台表演与创作为核心,旨在系统化培养侗族大歌的表演创作人才。培训期间将邀请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戏剧导演、文艺院团知名演员、高校、艺术研究机构、知名学者及侗族大歌题材优秀作品的主创人员等为学员授课。
侗族大歌受到学员追捧
侗族大歌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珍贵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传承与保护侗族大歌不仅是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维护,更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贵州文化演艺产业集团副总经理 万光伟
贵州文化演艺产业集团副总经理万光伟表示,此次培训旨在精心培养一批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具备高度专业化水平的创演型人才。使其成为侗族大歌创新发展的火种,点燃新时代侗族大歌传承的新希望,让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在现代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侗寨里的天籁之音
侗族大歌,以其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独特演唱方式,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然而,在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贵州省侗学研究会会长 石开忠
“年轻一代对侗族大歌的了解和兴趣逐渐减少,专业的表演和创作人才日益匮乏。”贵州省侗学研究会会长石开忠认为,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保护和传承好侗族大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热爱侗族大歌、具备专业技能的表演创作人才。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侗族大歌舞台表演创作人才培训》的启动,正是在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该项目的实施将为广大热爱侗族大歌的学员们提供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