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动静文学丨纯文学杂志发行十四五万份,叶辛怎么把贵州故事做出“现象级”

动静原创视听产品部
1752733800
动静原创

上世纪80年代的贵州,《山花》杂志曾经在中国火起来——发行量从几千份冲到十四五万份,连主管财务的副主编都感慨“纯文学杂志居然能赚钱”。随之衍生的《山花报》发行量达到70万份,报摊主天不亮就冲进贵州省文联“抢货”。

这背后浸润着当年《山花》杂志社主编叶辛的心血。作为最后离开修文县砂锅寨的上海知青,面对招工和复旦大学的招考“上岸”,他都没去。30岁才领到人生第一份工资28块钱,怀揣“不下岸”的倔强,坚守文学之路。

7月12日,动静新闻记者在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普贡村采访著名作家叶辛,听他讲述,贵州文学的黄金时代是啥样,在贵州的土地上怎样写出更多好文章。

 《山花》是怎么站到了全国舞台中央?

问:作为媒体人,我最羡慕您的经历,就是您在《山花》杂志当主编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的《山花》杂志一下子在全国火起来,你们有没有被吓一跳?一个地方刊物,怎么就突然站到了全国舞台中央?那个“引爆点”到底是什么? 你觉得,是贵州的什么,滋养了这么一群能写出震撼全国的作品的人?

答:那个时候,主要是1978年1979年以后,我们祖国我们的文学界迎来了文学的春天。作家们都在写追求生活当中真善美的作品。即使是写生活的阴暗面,最后还是要突出真善美的主题。当时,杂志社收到很多来稿。我在《山花》杂志社当主编时,编务天天要抱这么厚一摞来稿。

那个时候没有电脑,就要分给各个组——小说组散文组等等,大家分了看。稿子多就能好中选优,优中选更好发表出来。刊物发行从当初的几千份一下子涨到十四五万份——我记得有好几期涨到十四五万份。那是自《山花》杂志创刊以来至今70多年历史中发行最大的量。那个时候我还有两个副主编,年纪都比我大。管财务的副主编经常感叹:“我们《山花》杂志都赚钱了。”这说明文学的小道上不但挤满了人,而且文学的道路上还产生了很多好作品。

记者:我记得当时您还办了《山花报》,发行量有70万份。

答:《山花报》是副产品,当初领导也批准了可以办这么一张报纸。办得好的时候非常受欢迎,供不应求。那时,报纸都靠报摊零售点的摊主来卖。他们早早就跑到贵州省文联来了。说我们还没上班,你们来干什么?一问都是来批发报纸的。拿到大十字喷水池去卖,看的人很多。

记者:我记得当时媒体评论这个现象的时候说,《山花》杂志已经进入最灿烂的时候。

答:当年确实有过这么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

叶辛在普贡村接受采访

“上岸”需要彻底“不下岸”的坚守吗?

问:叶老师,您几乎是最后一个离开砂锅寨的上海知青。期间有过不止一次的机会——招工、上大学,甚至包括复旦大学的录取——您都选择了留下。这些在今天的年轻人眼里,都是多么珍贵的上岸机会。结果您直到30岁那年,才从寨子调到省作协,也才领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资——28块钱。所以我们在想,是不是一个人要成功的话,一定要用那么漫长的等待、那么彻底的“不下岸”才能换来?

答:我个人,只是一种个案。复旦大学招生老师来找我的时候,我已经出了几本书了。他当时说,只要考分上线,就可以把你招走,关键的是你要报名。我为什么不去呢?是对文学有一份爱。第二,我投出去还有好几部长篇小说稿。长篇小说稿,再成熟的作家,编辑部看了都要叫你去修改的。如果我当学生,就没有去修改的时间了。学生每天都要上课,不去就要请假,那很讨厌。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现在的老伴,我当初的恋人还在贵州,那么我也留在贵州吧。而且我在贵州条件也很好。不久,我就当了《山花》杂志主编,发展也很好。

事实上,我至今还是这样的看法——但现在非常讲究文凭,我这个话有点不合时宜了,个人要有所追求,就要咬住目标不放松。不要今天AR很赚钱,你就去做AR,明天变成A4,你又有新的想法。这不行的。做任何事业,我们的航天事业,我们的航海事业,改造我们山乡农业的事业,样样你都要专注。袁隆平一辈子就搞他的种子。我们很多专家一辈子只抓,只做好自己的那一份东西。360行,每一行都有这样的专家。

文学更是这样。长篇小说,我写得比较多。长篇小说是一行字一行字写出来的,不是自来水,水龙头打开来,字就出来了。要经过脑子思考,要有形象思维。写出来了要有文学的语言表达出来。清华大学有一个电机系毕业的博士生以前只盯着自己的专业电机。在很偶然的机会,看到我在报纸上发表的一篇1,000多字的小文章。他说怎么一读你这篇文章,读了第一句就想读第二句,读了第二句,就想读第三句,后来就连续找了三篇我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他开始喜欢读我的文章,买了很多我的书来读。他问我的语言为什么对他有吸引力。我就跟他说了,我的语言,你每一句拆开来读了,是很普通的,但是你连续读下去,放不下这就是文学性。语言的文学性是好的文学家要掌握的语言的音韵感、节奏感和情绪感。

记者:我读您的作品,其实是有一种气场。当我读第一句话的时候,会被一种安安静静的力量,一种气场笼罩下去。读一本小说,我会觉得整个人是在一种很宁静很宏大的气场中穿行。

创作要像岩缝里花一样顽强还是流水一样持久?

问:您曾用“像岩缝里的花一样顽强”形容知青岁月,若将您的文学创作比作一种“贵州植物”,您会选择什么?

答:岩缝里的花,已经是一种植物了,而且是很顽强很漂亮的一种植物。与其总是用植物,不如用山间的流水来形容我的创作和土地的关系。因为大旱天,像现在这样的大热天,贵州山地,特别是坡地,就有干旱的问题,水很重要。今天我们到的普贡村,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普贡村就有好几股水。这个村2,200多人,布依族、苗族和汉族老百姓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要活下去,就要有一股水,像山间的流水一样。

流水这个东西,有时候水流非常湍急,溅起浪花;有时候非常平稳。我的创作也是这样。56年来,人家说你这个人一辈子都在写作,你怎么写了这么多书。你跟生活保持一致,保持同步,你只要走到生活当中,你就不断地有东西可写。

前几天,我跑到安顺的茶山上,去了朵贝村里面,马上搞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地方出朵贝茶?朵贝茶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寨子叫朵贝寨。我写的文章已经发表在上海的报纸上,叫《朵朵宝贝成香茗》,写了朵贝茶是怎么来的,又写了朵贝茶的品质为什么这么好。这是一个小例子。

碎片化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

问:文学照亮生活,请您给我们推荐几本文学作品吧。

热爱文学的人,你要阅读。不要因为现在阅读碎片化了,就不去读书。你要是喜欢文学,你要是热爱文学,甚至你想要写作,你就要读经典作品。不但要读反映当前生活的作品,也要读以往的经典作品,浓缩起来就是六个字:多读多想多写。

记者:袁小娟   王晓  杨昌鼎  李珮成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李柏杉

编审

侯莹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