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逛吃贵州丨叫人“嘴里淡出鸟来”的牛皮菜,属“叶用甜菜”的一种

动静原创撰文:周之江
1753494720
动静原创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上周写了木耳菜,忽然想起,我还有个几乎完全不能接受的蔬菜,即牛皮菜。

陆明在《味生谈吃》一书里说,“我年少时在乡下,……那时有一种菜,倒是救了灾荒的急,称作‘活命菜’亦可。这种菜在元代王祯《农书》中写作‘菾’,也即甜菜,俗称‘牛皮菜’。王祯是山东人。北方苦寒,甜菜多种于北方,在园蔬短缺时可接食。当时,嘉兴的父母官(多为山东人)从北地引来甜菜,教民种植,以减免饥馑之苦。这菜名为‘甜’,其实极难下咽。久煮不烂,茎和叶都硬刮刮,真是‘牛皮’!这种菜,在当时吃‘伤’了许多人……”

这是非常切实的描写,家父在世时,经常讲到自己少年时的经历,简直可以作为这段文字的补充。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他中学时曾经一度下农场劳动,能吃饱饭,但讨厌的是餐餐都是牛皮菜,还缺油少盐,家父用的那个词,我记到现在——“吃伤了”。

在我记忆里,家里好像极少吃到牛皮菜,就我不多的经验而言,的确是一味相当粗粝的蔬菜,不仅叶片厚,且纤维也粗,加之还有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齆臭齆臭的味道,想想家父年轻时很长一段时间差不多天天吃这个,内心抗拒,完全可以理解。

牛皮菜的学名叫做莙荙菜,是苋科、甜菜属,原产欧洲南部,公元五六世纪时传入中国,别名很多,除了叫牛皮菜,也称厚皮菜、光菜、猪乸菜、猪麻菜等。

观其名也知道,牛皮菜是个不那么高雅的蔬菜。

很多经历过不那么宽裕时代的作者,在回忆文字里往往会提及此物。比如,汪曾祺先生就说:“我在观音寺一中学教书时,于金启华先生壁间见到胡小石先生写给他的一条字,是胡先生自作的有点打油味道的诗。全诗已忘,前面说广文先生如何如何,有一句我是一直记得的:‘斋钟顿顿牛皮菜’。牛皮菜即菾菜,茎叶可炒食或做汤,北方叫做‘根头菜’,也还不太难吃,但是顿顿吃牛皮菜,是会叫人‘嘴里淡出鸟来’的!”

再举一例。路明所著《弄堂里的西西弗斯》,说自己一九三九年考取复旦大学会计系后,次年辗转到重庆北碚上课,学校的“伙食是糙米饭加牛皮菜,运气好的时候,一周能有一次肉吃”。

牛皮菜也不是没有好处,其纤维粗而长,按照现代人的观念,大概对消化是有正面帮助的。但在烹制时,也需要长时间的烹煮,以尽量软化其纤维,更易入口些。吃过的朋友都知道,牛皮菜上桌,颜色就不讨喜,绝非翠绿的那一挂,而是偏近于暗绿色。

《本草纲目》载:“菾菜,即莙荙也。菾与甜通,因其味也。”不知道是否因为地域导致的因素,我是从来没有在牛皮菜里吃出甜味来。不过,所谓甜菜,是个大类,细分的话,有“糖用甜菜”“饲用甜菜”“叶用甜菜”等,我们日常所食的牛皮菜,应该属于后者,比“饲用甜菜”稍微高档些。

清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则说:“《唐本草》:夏月煮粥食,解热,治热毒痢。又《纲目》方:益胃健脾。按:《学圃录》:甜本作菾,一名莙荙菜,兼止血,疗时行壮热,诸菜性俱滑,以为健脾,恐无验。”

贵阳的苍蝇馆子里,似乎有牛皮菜一味的也不多见,细细回想,至少二十年没接触过了。不知道偶尔遇到,会不会印象稍有改观。

编辑

张僡

责编

汤成伟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