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盘江铁索桥摩崖石刻中,落款最早是“崇祯元年(1628年)孟春月”。明熹宗朱由校早逝无嗣,同父异母的弟弟明思宗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自谓“朕非亡国之君”。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清军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双重夹击下,朱由检年仅33岁便丢掉京城,自缢煤山,盘江铁索桥作为国家工程,通过《雍正安南县志》记录的诗篇,见证了明王朝最后的挽歌。
民国时期盘江铁索桥照片 陈应秋收藏
潘润民(1572-1641),字用霖,号郎陵,贵阳白云区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乡试第一名中举,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历任文教部司长、广东粮食厅长,后调四川任副省长兼西昌军政。天启元年(1621年),辞官还乡,遇水西土司叛乱,首捐千金,助饷守贵阳,有功复出。调河南任副省长,主管财政。又调广东任公检法一把手。崇祯朝,调云南任常务副省长兼曲靖军政,崇祯十二年(1639),任云南省长。其诗《喜铁桥成》作于曲靖任上,云:
黑水由来破浪狂,何人石上架飞梁。
千寻铁锁横银汉,百尺丹楼跨彩凰。
可信临流无病涉,因知济世有慈航。
澜沧胜迹今重见,遗爱讴歌满夜郎。
桥修好后,百姓“临流无病涉”,再也不担心涉水而亡,把盘江铁索桥喻“济世慈航”,普度众生。
张镜心(1590-1656),字孝仲,号湛虚,河北磁县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官至国防部长,入清后不仕,闭户养生。崇祯朝,张镜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两广军区司令期间,作《盘江桥》,云:
万里盘江裂地来,巨灵掌擘四山开。
波腾断峡虚兰楫,石咽涛声走怒雷。
涌雾迷漫千嶂合,穿云缭绕一龙回。
从今人渡金绳上,共赖君饶济世才。
描绘盘江地势壮阔,修建铁索桥使用“巨灵掌擘”的洪荒之力。“金绳”连接天地,借指铁索,致敬朱家民济世之功。
王锡衮(1598-1647),字龙藻,号昆华,云南禄丰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中举,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任文教部副部长,崇祯十六年(1643年)任中组部长。同年丁母忧回乡,途径盘江桥,写下《渡盘江铁桥》,云:
盘江始自武浔泬,奔流万里势滐滐。
两岸雄关插碧天,一线羊肠山巀嵲。
浪触云流倒泻来,遥望澎湃无时辍。
几载舟人登棹艰,风急船泝心胆裂。
天生英杰拯民溺,独创慈航志已决。
对此江神誓此身,一片精诚鬼神彻。
飞梯何须藉鳌背,金绳直嵌山之侧。
横空贯索插云蹊,补天绝地真奇绝。
曾闻罗浮道士作浮桥,风雨薄蚀虞飘折。
又闻飞阁用石盐,百年那得坚如铁。
嗟哉我公为禹之功臣,奚止云商家之舟楫。
祇今南北去住无望洋,直令万䙫怀明德。
诗中引用北宋苏东坡在惠州联合罗浮山道士邓守安修桥所作的《两桥诗》,原诗有云:“铁柱罗浮西,独有石盐木”,石盐比喻坚固耐用的建桥材料。盘江铁索桥让南北往来的客商不再望洋兴叹,称赞朱家民功绩无量,堪比大禹治水,万民感念。
陈士奇(1587-1644),字平人,福建漳浦县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先在国务院任秘书,崇祯四年(1631年)调文教部,后任广西文教副厅长。因父丧丁忧归乡,期满后转四川任监察官员,负责督查重庆军区,后调贵州转任文教厅长,任上写《题铁桥》,云:
瘴水春犹早,炎方日未齐。
虎当官路斗,猿挂驿楼啼。
绳锁金沙界,桥飞乳洞梯。
当年无宝筏,肠断夜郎西。
唐代李商隐描写桂林边陲荒蛮作《昭州》,云:“桂水春犹早,昭川日正西。虎当官道斗,猿上驿楼啼。绳烂金沙井,松干乳洞梯。乡音殊可骇,仍有醉如泥。”陈士奇这首诗写夜郎,几乎照搬。
张瑞图(1570-1641),字长公,号二水,福建晋江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中进士第三名,即探花。官至副总理兼文教部长。因给权倾一时的大宦官魏忠贤撰生祠碑,被牵连罢官。张瑞图擅长书画,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并称晚明四大书法家。据张瑞图诗文集《白毫庵集》,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张瑞图与文教部同僚魏广微(魏忠贤同乡心腹)出使云南,来回途径贵州两次,写下《晓渡铁桥》,云:
夙兴寒尚峭,鸡犬隔江喧。
戴月盘山磴,推云渡铁门。
扶绳登冉冉,与鹤共轩轩。
鬼斧君能运,吾寻博望源。
张瑞图先生小像 来源:晋江史志
《雍正安南县志》记录的这首诗,最大的问题,是张瑞图作诗时,盘江铁索桥还未修,那他“晓渡”的是哪座铁桥呢?明史记载,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贵州左布政使(省长)赵健(安徽泾县人)曾经在北盘江普安卫架桥,“排船为桥,铁链锁之”,即铁索连接木船的浮桥,位置无考。相比铁链支撑的铁索桥,浮桥施工难度要小很多,也许张瑞图写的是赵健架设的这座“铁桥”。
吴兆元(1571-1644),字公策,福建莆田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历任江西公检法副职、正职,广东副省长,广西常务副省长,崇祯八年(1635年),升任云南省长。明朝灭亡时,同殉。云南任上作《渡铁桥》,云:
峭壁称天险,奔涛震若雷。
龙知听法至,鸟解傍人来。
宝筏群生渡,金绳人道开。
乘梁惊浩瀚,经济有奇才。
诗中引用“龙听法”“鸟傍人”等佛教典故,“宝筏”“金绳”也常为佛教使用。“乘梁惊浩瀚”指百姓平安渡过浩瀚的北盘江,“经济”则是经世济民之意。
杨绳武(1595-1641),字念尔,云南弥勒人。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长期担任监察官员,崇祯朝后期,多次在关外监军,抵御清军,死后追赠国防部长。杨绳武赴京参加会试时,途径北盘江,写下《渡铁桥》,云:
屹立盘江浒,飞梁击半空。
九皋来瑞鹤,一涧饮长虹。
翻浪鲸鲵吼,奔云车马通。
我非题柱客,踪迹感飘蓬。
描绘盘江铁索桥直贯云霄的气势和宛如长虹的铁索,“我非题柱客”来源唐代杜甫“顾我老非题柱客, 知君才是济川功”,表达进京赶考,无暇留恋,向朱家民致敬之意。
王思任(1575-1646),字季重,号遂东,绍兴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年少成名,官至文教部长。王思任也是明代文学家,文风诙谐放纵,其有一首《读铁桥图记》,云:
水折三江里,桥飞百濮间。
化民无狱讼,赠客有江山。
制铁龙能避,销兵虎自闲。
金城方略壮,常镇九疑关。
盘江铁索桥程封题诗石刻拓片 黔西南州博物馆藏
赞美了国家工程盘江桥,也赞美了朱家民“无狱讼”“虎自闲”的德政。另外,王思任并未到贵州,其观图作诗,说明崇祯时期,盘江铁索桥已经通过图画和文字的方式,逐步向外传播。
明朝灭亡后,清代的官员同样给予盘江铁索桥极高的赞誉,赋诗的有贵州巡抚田雯,永宁知州林华晥、刘鸿诰,按察使彭文述,贵州学政邹一桂、钱宝琛,南笼知府李其昌等等,大小官员不下二十人,但现存摩崖石刻中,仅存一首,为程封所作《盘江桥》。石刻宽77厘米,高65厘米,竖题,云:“盘江中断铁桥开,乍见惊心首欲回。谁遣鬼功排鸟道,直教天堑走龙媒。如云戍卒防秋去,尽地金钱转饷来。闻说洑流通缅甸,河源万里令人哀。”诗中参考元代赵秉文“乱峰排鸟道”,描绘盘江的壮观险峻,又以“如云戍卒”,指出铁索桥是西南边防的交通命脉。落款:“江夏程封题”。程封,字伯建,号石门,武昌江夏人,秀才出生,历任云南石屏文教局长,南宁知县。康熙七年(1668年)任曲靖府秘书长,这首《盘江桥》写于曲靖府任上。值得一提的是,《雍正安南县志》记载的这首诗,与石刻上的文字有误差,可能因石刻风化辨识难度增加造成。近日,黔西南州博物馆正在举办《北盘江铁索桥历史文化展》,喜欢古诗词的朋友可以观展比对,误差在哪里。
盘江铁索桥程封题诗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