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甲骨文对我国书法篆刻的影响
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河南安阳洹水上小屯村发现殷墟地下的甲骨文字实物以后,不仅在我国学术史研究上扩大了眼界,并推前了若干年。并且为我国源远流长的书法、篆刻艺术,也提供了新的典范和丰富的内涵。甲骨文,成为二十世纪世界考古史上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从甲骨文发现至今,总计发现的龟甲、兽骨文字片,专家估计约在十五万到二十万片之间。在此期间,经过科学的发掘、整理、收藏和研究,国内外学者专家辈出,专著问世的不下几百种,甲骨学的研究广泛而精深。他们有的人不仅在甲骨学研究上是极有成就的著名学者,而且也是我国现代书坛上颇负盛名的书法家。这样以学术研究成果促进和拓宽书法篆刻艺术的领域,实在是百年来书法界的一大收获。
我国的书法由于文字构造的独特,在世界文化艺术上有其特殊的地位。中国的书体在甲骨文未发现之前,如果按时代次序,一般以大篆为较早,秦篆、小篆次之,隶书、真书、行书、草书又次之。现存最早的大篆书体,除秦代的岐阳猎碣(一般称石鼓)外,就是与猎碣同时或更早的商周青铜器上的铭铸文字,还有如陶器、兵器、钱币、印玺之类的文字,都归此类,但都是比较零散的。而甲骨上契刻的文字,则是较为系统、完整的。据有关资料载,现已有单字达五千个左右,可识的字也在千字以上,这是多么丰富可贵的一个文字宝库!
甲骨文字主要契刻在甲骨上,它的书风也不同于大篆、小篆。同时,就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因其时代先后,书风也是不一致的。著名甲骨学专家董作宾根据研究结果,把甲骨文字的书风分为五个时代:
一、自盘庚至武丁,约百年,书法雄伟;
二、自祖庚至祖申,约四十年,书法谨饬;
三、自禀丁至庚丁,约十四年,书法颓靡,书者不署名;
四、自武丁到文丁,约十七年,书法劲峭;
五、自帝乙到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严整。
提出这个科学的论断,是董氏亲身多次参加安阳的考古发掘,并目验大量的甲骨文片后,比较分析的结论。故为世界对甲骨研究的学者所公认的。
至于甲骨文字问世后,许多学者和书法家、篆刻家都竞相学习,把它引用于书法和篆刻,已蔚成风气。最早的如罗振玉、王襄、叶玉森、陈介祺、章式之、王君九、高远香、戴迴云等,后有董作宾、简琴斋、容庚、商承祚等,他们多是著名甲骨学家,故他们甲骨书法和篆刻,都可作为我们学习的范本。
学习书写甲骨文字,一般可分两种风格:一种是落笔出入仿刀契痕,表现清劲挺瘦的气息,如叶玉森、丁辅之的作品;一种是出入笔画以敦实雄厚为尚,表现为钟鼎金石韵味,如罗振玉等。两种笔法都有特点,但甲骨文字系契刻而出,究不同于钟鼎铭文,其更重要的特点是横划和直笔多是刚劲挺瘦,两头尖削,转折处多带方形的直角或钝、锐角度交叉,不似金文转折笔划的圆浑自如。这一特点,是书写、篆刻都不可忽略的。
总之,甲骨文字对我国书法、篆刻艺术来说,增加了一个丰富的内容。学习这种艺术,当力求从认识和研究它的特殊内容和外形入手,如能多见到一些实物,熟悉它的典型风格,进而求其神韵和特点,才能不断提高临摹和应用的艺术水平。
杨祖恺(1915-2010),出生于贵州遵义 ,精于隶篆,省内名胜古迹均有墨迹存世。1980 年后参加地方史志编纂、古籍整理等工作,曾任贵州地方志编委会特约编纂、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等职,1985 年受聘省文史馆馆员。出版有诗词联文合集《将就斋杂稿 》,遗著有《且闿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