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红色文化馆是学校重要的育人阵地。学校将校史文化、红色文化作为育人的生动‘教科书’,将红色场馆作为思政课‘第二课堂’,让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师故事成为每一个遵师人的‘必修课’。”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后,遵义师范学院对校史馆、红色文化馆师生讲解员分批进行培训,鼓励大家在接受校史教育、红色教育的同时,不断成长为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引领地的“先锋队”和“排头兵”。
这也是学校培育“红心”青年的一个缩影。
作为地处红城遵义的高校,遵义师范学院党委提出培养“红心”青年的育人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学校深挖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紧扣“十大”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时代新人。
“红心”青年,心态要健康积极。学校建有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获批“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等,不仅举办包括心理健康游园会、心理健康同伴教育微课大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在内的心理健康活动,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选修课程,常态化提供线上、线下个案咨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双平台·六步骤干预体系”,将“育心”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增强信心。
“红心”青年,心要向党。学校党委提出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红色育人“引擎”,建立“党委主导、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红色文化育人格局。
各级党组织积极行动,与地方有关企业、园区、大中小学校、政府部门等单位党组织开展“六联”党建联建活动,通过活动联办、党员联学、服务联动、人才联育、发展联促,将党建联建融入学生成长成才,推进组织育人,进一步探索用红色文化育“红心”青年的路径,丰富人才培养实践。
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课堂。学校发挥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贵州省牵头高校优势,开发“红色课程”育人,不断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
“‘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课,你上了吗?”
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打造“长征课堂”播撒“红色种子”,一批体现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教育的校本课程、线上微课程纷纷上线网络平台供学生学习。是否选修这些课程,成为学生见面打招呼的常见问答。
如何让思政课程可感可触,而不是“纸上谈兵”?学校以省级“VR虚拟仿真思政实践实训中心”为依托,借助技术手段,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红军长征场景,身临其境感知革命历史,感悟长征精神。
在办好思政课程的同时,学校持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各类专业课程中融入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红色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赓续精神血脉。
学校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长征班”,已招收两届学生,学生参加各类水平测试(等级考试)通过率、各类活动获奖率位居全校前列,成才“标杆班”效应初显。
“红心”青年的培养,不仅在教室内,也在社会里。学校鼓励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娄山关战斗遗址等,重走一次长征之路;成立多支红色宣讲团队,到遵义大中小学校等宣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组织红色电影观影活动,激励学生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一系列红色实践育人活动为学生进行红色创作提供了知识储备与精神养分。近年来,学生红色文艺作品竞相涌现,美术学院学生毕业设计中长征、遵义会议、红军等元素屡见不鲜;其他学院学生也以体现家国情怀为理念制作微视频,以颂扬红色精神为主题创作文学作品。
这其中的部分优秀作品也在学校红色文化馆、百年广场、长征音乐厅、长征美术馆等场馆中得到展陈,成为遵师人传承红色精神的载体,也营造了红色文化环境氛围。
依托这些场馆,学校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激发学生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红色文化,不仅要有活动、实践、环境的支撑,更要有理论的支撑,才能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学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着力开展“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研究,获得“红色文化的当代话语转换及价值研究”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红色科研”,不仅培养科研精神,提高科研能力,还更加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红色文化研究的青年视角,从红色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研究者、宣传者。
让更多学生了解红色文化,既要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带动,还要靠学校的主动宣传。本着“学生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的理念,结合当代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特点,学校重视网络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红色文化。
学校搭建起以“红色征途”思政网、易班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类微信公众号等为主要载体的红色网络矩阵,实现同频共振、同声共鸣,唱好红色文化“大合唱”。
红色网络育人凸显成效。易班平台思想引领、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四位一体”作用发挥明显,学校两次获评“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新媒体信息传递、思政教育、互动交流等功能不断丰富,学校官方新媒体两次入选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校园新媒体互动百强”。
对学生的关注,要在线上,更要在线下。
学校提出精细化管理,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其面临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实际问题,分阶段落实育人任务,有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时,经常组织管理人员到红色遗址遗迹等地开展红色教育,接受红色洗礼,从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军、治国的成功实践中学习管理思想,运用红色管理思维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赋能。
针对学生“急难愁盼”问题,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集党建引领、管理协同、队伍进驻、服务下沉、文化浸润、自我管理功能于一体的“红青”之家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通服务育人最后一公里。
“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青春年少好读书”主题读书日活动、健康科普讲座、打卡跑活动……
依托“红青”之家一站式学生社区,学校不仅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还提供学习指导、学生事务、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精准式、组合式服务,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今年,为助力学生实现参军入伍理想,学校设立“红青”预征班,通过理论课程、体能训练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努力拼搏精神。
在常规的就业、餐饮等服务中,学校也融入红色元素。如宣传基层就业典型,引导毕业生弘扬红色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食堂设置长征主题宣传品,让学生在耳闻目染中接受红色教育,形成红色思维,养成红色意识。
结合学校原建档立卡户家庭学生较多的实际,学校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助人”与“育人”结合起来,建立“红色+”特色发展型资助模式,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资助、学校奖助、学生自助为主要资助方式,开展包括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在内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受助学生学习革命先辈乐于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立志成才、感恩奉献。
为激励更多青年学生成长为“红心”青年,学校近期对一批优秀青年个人、集体进行了表彰,勉励青年师生对标对表“红心”青年,同学们争当传承红色基因的守护者、践行者、弘扬者,老师们当好学生成才的领跑者、助跑者、陪跑者。(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