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大多数步履匆匆的人,都是朝着家的方向。而轮值夜班的贵州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工作人员刘兴梅的脚,却正跨入她工作的地方——省医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
“昨天的4172是一个叫李某某的人,4172昨天的需要复查。”刚进入实验室,刘兴梅就接到了一个任务。“我这个班大概有几十例需要检测,当天送检、当天消化,如果是晚班,都会忙到凌晨1、2点多。”
娴熟地按照流程一步不落地穿戴好三级防护的隔离服,穿过几道层层隔离防护门,刘兴梅进入到样本处理间的负压实验室。处于完全密封的环境,刘兴梅只能用对讲机和外面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上的交接和沟通。而这次对话极有可能是接下来五六个小时的时间里,刘兴梅唯一一次开口说话。“因为戴得有N95,会有缺氧的感觉。尽量不说话,难受。”
能够自由呼吸、大声说话,在刘兴梅的记忆里,还是在1月21号。那天,刘兴梅和同事接到科主任通知,分子生物室要开展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出于职业的敏感,从医16年的刘兴梅意识到,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病毒。“当时还是有点慌乱。我们做检验的就知道,这个病毒的级别已经定到二级,说明它的毒性比我们普通的病毒要高得多。那一刻我才深深地意识到,我们检验人员肩上担了一个如此大的责任。”
还没有从慌乱的心绪中缓过神,刘兴梅的时间就被忙碌占据了,“已经忙到没有时间去担心了……”4天高密度的专业培训,一遍又一遍的演练,2月5号,省医开始正式接收核酸样本,刘兴梅也成为第一批进入实验室的检验人员。
进入实验室的前一晚,刘兴梅匆匆回家拿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她给9岁的儿子和家里的老人说,要进医院住几天。这句话,她说得有些轻描淡写,只是在出门时将实情悄悄告诉了丈夫。和丈夫说再见时,她眼圈红了,又立刻止住,时间已经紧迫得容不下自己有太多的儿女情长。“这个病毒还是有一定风险性,我当时就决定不回家了,做好了1个月和家人不见面的准备。舍不得肯定是舍不得,但是没办法嘛,还是要确保安全。”
刘兴梅将医院附近另一所已经空了多年的老房子简单收拾了下,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开始了医院和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家之间的两点一线的生活。“严格意义上讲都不叫家,就是一个睡觉的地方。哪里都不去,每天下班就回去,出门就直奔实验室。”
进入实验室当天,尽管被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但刘兴梅心里还是闪过一丝紧张。“我还蛮紧张的。我就把这个过程不停地在脑海里面过了好多遍,穿和脱都特别小心翼翼,对着镜子,边想边做这些动作。”
更让人紧张的工作还在后面。样本的核酸提取、PCR反应体系配制、PCR扩增……看起来每个有条不紊的操作程序背后,都是危险和希望并存。核酸检测时,标本要进行高速离心处理、开盖吸样提取核酸,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溶胶,危险无处不在,一旦操作不慎就会被感染。这些潜在的风险,刘兴梅心里比谁都清楚。“对每一份标本,我们都视为高危的阳性标本来处理。每一步我们都小心翼翼,动作也很轻柔,每一步都是仔仔细细想了又想,还是有一点心慌的感觉。”
作为一名医学博士,一个有着16年从医经验的医生,刘兴梅第一次在工作中有了那么多次的心慌感,也第一次尝到了孤独的滋味。刘兴梅所在的负压实验室,外部消毒处理完成的样本箱最后都将送到这里进行核酸提取和扩增,整个过程最短也得五六个小时。最长的时候,刘兴梅在实验室呆了9个小时。在25℃恒温下“与世隔绝”的9个小时里,刘兴梅要克服身体上的各种不适。“我不敢喝水,不敢吃太多的蔬菜,水分太多了,又戴有护目镜加上面屏,就感觉耳朵两边不停地有水珠滴下来,时间久了就会很难受。”9个小时更难面对的,还有实验室里的孤独。除了机器的轰鸣声,就是自己的呼吸声。对于平时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刘兴梅来说:不仅在和病毒作斗争,也在和孤独作斗争。”
“除了有些孤独,其实每天更多的情绪还是来自于检测结果。和枯燥、危险、恐惧相比,面对每一个好的结果,一切都是值得的。”每天24小时2班倒,为患者的确诊、治疗以及密切接触者的追踪隔离提供依据、争取时间。对于像刘兴梅这样的检验技师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太具象,具象到手里的每一个病毒样本,背后都是一个与之争分夺秒搏斗的生命。
半个多月来,刘兴梅一共检测了700多例样本,其中检测出了7例阳性样本。“拿到阳性的结果,还是挺难受的。我们希望检测的标本都是阴性。”
“我宣布,贵州省人民医院最后两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祝福他们。”2月17号这天,贵州省人民医院所有确诊病人全部治愈出院,实现患者“清零”。隔着实验室的窗户,刘兴梅也感觉到了外面世界的喜悦。每次有患者出院,医院都会在刘兴梅所在的实验室楼下为出院的病人举行一个小小的欢送仪式。每一次,刘兴梅都站在窗户边静静地看着。“我每次看到的都是医院的报道和朋友圈的图片,因为那个点我们都在实验室。回到家以后才开始慢慢回味,特别激动。”
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几乎成为“绝缘体”的刘兴梅在努力地适应着这份孤独感。只有和家人视频时,这份孤独感才会被亲情慢慢稀释:“有点感动。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一下子就长大了。爱人也学会了做饭,照顾爸爸妈妈和孩子,现在就照着网上的视频每天做饭,还给我炫耀一下他做了什么好吃的,蛮欣慰的。”
这几天,贵州接连的好消息让刘兴梅有了盼头。她想脱掉厚厚的防护服,和孩子、和家人、和朋友,大声地说话,大声地欢笑,她说,她不想,再这样孤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