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房子要卖吗?”“年利率4.5%的贷款考虑一下吗?”“20天英语培训您了解一下?”“健身游泳馆新开业,现在办卡可打八折”“我公司现推出全新保险产品,健康、人寿、意外、大病能保尽保”“办理我行信用卡,第一年免年费”……相信很多人都接到过这样的推销电话,甚至有时一天能接十几个,令人不胜其烦。
徐 骏作(新华社发)
4月中旬,许多手机用户同时收到了三大运营商发来的短信,称“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未经用户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用户拨打商业营销电话。为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对涉嫌营销扰民的电话号码进行依法处置”。
一时间,骚扰电话这个屡禁不止的陈年痼疾,再次成为舆论热点。人们纷纷晒出短信截图问:“运营商这次是要动真格了吗?”“骚扰电话这次终于能被彻底根治了吗?”
治理骚扰电话,好比是一场战役。各行业主管部门、立法部门、运营商、呼叫中心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多“兵种”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既有防御战,也有反击战,在适当时候还会有大决战。
王 鹏作(新华社发)
防御战:标记+拦截
2018年7月30日工信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13个部门印发的《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在2019年3月底前,各大运营商要具备通过短信、闪信等业务为国内手机用户提供涉嫌骚扰电话来电号码标注提醒和风险防控警示能力。
与过去用户完全暴露在骚扰电话的“火力”下不同,如今绝大部分骚扰电话打入时,旁边往往会有一行小字,显示“该号码被多少人标记为诈骗电话/广告推销/快递外卖……”用户看到这些标记,可以直接挂断拒接,大大减少了上当受骗和受骚扰的可能性。
但有人会说,即便没有形成通话,但手机频繁响铃、震动,也很烦人。能不能干脆就不要让它们接入?可以。这就是第二道防线:“来电拦截”业务。
比如,中国移动就推出了“高频骚扰电话防护”业务,用户发送“KTFSR”到10086即可完成免费开通。用户可以在公众号内设置个性化的拦截规则,针对骚扰电话重灾区的“400”“950”“951”“952”号段,用户也可以选择一键拦截。据悉,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相关业务也已建设完成,正在内部调试。
但实际情况告诉我们,治理骚扰电话,仅仅止于被动防御是不行的,必须还要有反击的手段。
图片来自网络
反击战:“断粮”+举报
兵法云:欲破军取胜,必先断其粮草。要破解骚扰电话“武器升级”的问题,必须先断掉它们“军火商”的供给,要从源头上切断骚扰电话相关软件、设备的信息来源。
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告诉记者,他们日前集中约谈了百度、奇虎360、搜狗等搜索服务提供商。针对网络上依然存在的“喵池”“改号APP”等骚扰电话软件、设备的变体词、关联词组等问题,要求3家搜索企业进行全面清理排查,建立动态监测和屏蔽机制,对骚扰电话软件和设备信息要发现一起屏蔽一起。
对于骚扰电话的漏网之鱼,大多数人只是抱怨两句,最多把号码拉入黑名单,但并没有进行举报,甚至许多人都不知道该向谁举报,或者觉得举报没有用。
根据《方案》,工信部委托中国互联网协会建立12321举报中心,统一受理骚扰电话举报,同时也要求各电信运营商建立骚扰电话举报处置机制。用户可以下载12321的APP或者拨打运营商服务热线进行骚扰电话的举报。
受理用户举报后,中心将核实举报有效性,然后将相关问题提交至运营商和相关部门,并追踪问题的处理情况,待处理后向用户反馈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
大决战:平台+立法
想要真正根治骚扰电话的问题,在防御、反击之后,必须还有大军团协同下的决战。
3月2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守护消费”暨打击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下称《通知》),声明本次行动主要针对房产租售、小贷金融、教育培训、电话营销等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多发高发的行业和领域。而行动重点之一,就是“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的违法行为。
最重要的是,《通知》还明确了此次行动的法律依据。即便对于骚扰电话这种“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可以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予以处罚,即:可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进行“大决战”,必须要有大威力的武器,国内正在加紧建设两件对骚扰电话“杀伤力”极大的武器:一个是全国防骚扰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一个是《个人信息保护法》。
全国防骚扰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是对国外“谢绝来电”(DoNotCall)机制的借鉴。如在美国,用户可免费在“谢绝来电”网站登记个人接听意愿,运营商和呼叫中心将通过用户意愿,对营销电话进行源头拦截。而电话营销企业需要通过平台注册公司信息,定期获取并更新用户意愿列表。电话营销者不得向明确在“谢绝来电”官方网站注册的用户拨打营销电话,如若违规拨打,最高将会被处以每次1.6万美元的罚款。这一平台将有效破解用户意愿确认难、调查取证难的难题,被公认为目前治理骚扰电话最有力的技术手段。
而《个人信息保护法》则将对骚扰电话、不规范营销电话等行为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彻底改变治理骚扰电话无法可依的局面。更可喜的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个人信息保护法》已被宣布纳入本届立法规划。
我们期待骚扰电话早日从日常生活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