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寨满房,凤凰寨满房,长官司满房......当2019年数博会如约而至,位于贵阳市开阳县南江布依族苗族乡龙广村的水东乡舍,旅客人数也迎来了自"五一"之后再一次"小高峰"。
"没想到搁置了多年的老宅子经这么一改,就变成了如今城里人的'香饽饽'。"站在一栋百年老宅门前,65岁的龙广村老人陈华正激动地说。
一个曾经偏僻落后主要靠传统农耕支撑的民族村寨,何以在近年来旧貌换新颜,又何以让曾经到处是蜘蛛网的老屋成为知名的共享民宿?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水东乡舍美景。石照昌/图
"三改一留"唤醒乡村"沉睡"资源
"中国民族特色村寨"龙广村,位于开阳县十里画廊景区首段。这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40%的民族村寨,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田园风光优美如画。因为是水东文化的发源地,故把改造后的民宿称为"水东乡舍"。据统计,目前,龙广村已投入运营的农舍共50栋,年收入约15万元。
"以前我这200多平方米的木瓦房,只能用来堆柴火,房梁上面到处都是蜘蛛网,一年还要花个两三百块钱修修补补。"谈起过往的生活,陈华正不无感慨地说,没想到改造成民宿之后,居然能赚这么多钱,就跟做梦一样!
昔日的龙广村由于通往山外的道路等级低,比较偏远,交通不是特别便利,以往这里的农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全部靠种植一些农作物来维持生计。"这里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各民族百姓的日子近些年有了质的飞跃。"开阳县民宗局原党组书记李东华多次到访南江,亲身感受了改革开放给当地各族百姓带来的历史性巨变。
追踪溯源,龙广村的旧貌换新颜,在于开阳县对"三变"改革的深化探索。
发端于贵州继而成为全国农村改革重要经验的"三变"改革,其核心要义是"让资源变股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各地在运用"三变"改革经验推动农村发展时,大多因地制宜采取了进一步的深化举措,"水东乡舍"的诞生就是这方面的生动案例。
造访"莲乡居"的路上,给记者一种行走在儿时故乡的"错觉"。脚踏在修建于莲花池塘里的木栈道上,发出清脆的回响,或浓或淡的乡愁扑面而来。布依族农民陈兴忠家的老屋,已闲置多年。正是得益于水东乡舍项目的实施,老屋从"沉睡"中醒来。
两层楼的"莲乡居",共有四个干净整洁的客房。房屋中央,是开阳县民宗局支持建设的民族文化展示室,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蜡染、刺绣等,让这个"家"充满了浓浓的民族气息。从外面看上去,这座木结构的老屋与普通农家住宅没啥两样,但走进里屋,其安置毫不逊色于现代化的高级宾馆。
"以前以为没人居住后,老屋很快就会垮掉,没想到这么一整,房屋不但保住了,环境还得到了极大改善,每年还有一笔可观的收入。"陈兴忠喜滋滋地说,去年经营了半年后,有了6000多元的分红,今年肯定翻倍。
贵州水东乡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虹池告诉记者,"水东乡舍"项目以城乡"三变"改革为指导思想,以"三改一留"模式(闲置房改经营房、自留地改体验地、老百姓改服务员、保青山留乡愁),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房、自留地经营权,采用"622"利益联结机制(经营收益投资人占60%,农户占20%,平台公司占20%),吸引城市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并结合开阳水东文化、当地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及乡村资源加以改造、利用,为游客提供居住品质高、可充分融入农家生活的休闲度假民宿。
老宅闲置,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一大"痛点"。在南江民族乡,当地盘活"沉睡"的农村"空巢"资源老宅,水东乡舍以宅基地经营权为切入点,充分融入"三变"模式,鼓励农民以宅基地经营权入股乡村民宿项目建设,大大提升闲置农房的市场价值,农民也因此成为乡村民宿的股东,成为乡村旅游的主人翁,增加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三变"收益。目前,"水东乡舍"(民宿)已成功改造房屋43栋180余间。
老宅这一核心资源盘活后,农民的自留地有了新的用处。当地依托乡村旅游市场资源,以水东乡舍为平台载体,将农民自留地打造为水东乡舍"五园一地"(果园、菜园、茶园、药草园、花园、体验地),将农事体验、赏花品果、采摘游乐、农耕文化有机结合,作为乡村旅游的要素之一,为乡村旅游提供配套服务,大大提升了土地的利用价值,彻底颠覆了土地在农民心中的传统认知,每年为农民增收超过以前土地收入的十倍以上。
近年来,因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引起的"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较为突出,乡村建设只留下老弱病残,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客观阻力。水东乡舍以乡村旅游民宿、新乡村旅游目的地为载体,充分考虑了本土文化、乡风文明的服务标准,优先招聘本地村民,通过"三改一留"培训后统一上岗,为游客提供乡村旅游服务,不仅能为大批当地百姓解决就业,增加经济收入,还能够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构建和谐、幸福、富裕的农村环境坚实基础。
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环境,乡村旅游的宗旨是让客人能留得住乡愁,保护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开发的基本原则。水东乡舍"三改一留"的开发模式,最大限度的保护了绿水青山,为游客打造留得住乡愁的富美乡村环境,为当地村民创造了更多乡村旅游配套服务的空间和机会,为当地农户在特色小吃、农家乐接待、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增加经济收入。
"水东乡舍通过'i乡舍'城乡生活大数据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城乡生活体验产品,初步实现了城乡资源平台共享,城乡生活一键切换,城乡融合共建共享,乡村振兴示范引领。"陈虹池说。
"622"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
记者拜访"子轩居"时,主人陈华松的妻子正在忙着给客人准备招牌菜"盗汗鸡"。她告诉记者,由于客人多,她家的"盗汗鸡"都是要至少提前一天预约才能吃得到。
布依汉子陈华松说,他早在2008年就办起了农家乐,但2013年后生意就不行了,主要原因是之前的客房条件太差。
"以前我有12间客房,但房间里没电视、没拖鞋、没洗漱用品和独立厕所,只有几张床,这种居住环境直接把游客吓跑了,而自己改造房间又没钱。"陈华松说,2018年,他的房屋进行民宿化改造后,到他家的游客量增长了30%以上,去年运营3个多月,他家6间民宿房分红6000多元。
据测算,陈华松家实施民宿改造前,一年到头能挣个头十万元就不错了,而今年到目前为止,收入已超过此前整年的收入。
"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充分保障好农民的利益,始终是这项工程成功的关键。"贵州水东乡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津桃告诉记者,城市要素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水东乡舍依托十里画廊的绿水青山资源优势,按照"622"利益联结机制进行分红,实现了城市资金方、房主农户、平台企业三方利益公平共享。
通过60%旅游红利,水东乡舍不仅吸引了大批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建设,拓宽了乡村旅游项目融资渠道,还吸引了大批对乡村开发具有目标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的有专业、有技术、有特长的"投资人"成为股东,让更多高素质、高资市民涌入民宿行业及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特产品开发、生产和消费,从而推动农村特色文化、产品、服务走出农村,走向城市。
在水东乡舍,按照"622"利益联结机制,通过20%旅游收益吸引闲置农房、闲置土地的踊跃入股,形成乡村旅游开发的强大资源库,为打造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和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地通过对乡村要素资源的策划设计及升级改造,逐步挖掘乡村资源潜力,发挥乡村资源优势,为当地百姓创造资源优势的红利分配空间。农户通过入股分红、平台务工、创业就业、教育培训等方式,将能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在水东乡舍,平台公司为城乡要素流动提供"桥梁",根据"622"利益联结机制,通过20%的旅游收益,吸引平台公司入住乡村,负责乡村旅游项目的统一实施,负责城乡要素资源共建、共享的"桥梁"嫁接,负责项目开发涉及到的策划、设计、改造及运营等工作,负责引进城市精英和先进的城市理念共建美丽乡村,为乡村经济发展充当"总会计师"和"总规划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平台保障。
尤其是贵州水东乡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i乡舍"App大数据平台,为民宿共享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该平台包括游客端、投资人端和农户端,游客端满足游客"吃住行游娱购"等各类需求,投资人和农户端实现订房、定农产品信息的实时共享。通过整合周边农业基地,配套实施"回家拿菜"农产品共享项目,为投资人及市民提供会员制农产品供货平台,实现城乡要素资源、农旅互动的共享空间,促进"三变"改革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公平透明化、规模共享化。
科学的发展模式,为昔日偏僻落后的民族乡村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水东乡舍项目自2017年下半年实施以来,累计吸引闲置房农户入股130余户,吸引投资人入股80余个,吸引社会入股资金2800余万元,政府配套支持1500余万元,完成总投资5000余万元,带动当地老百姓就业160余人。目前项目运营情况较为良好,投资人收益单户高达4万元/年,农户收益超过1.3万元/年。该项目在贵州省委改革办发起的2018年度贵州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网络评选活动中获得网络投票第一名;在近日发布的贵州"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名单中,水东乡舍再次榜上有名。
"水东乡舍助民富,三变改革暖人心!"改革的效果怎么样?平寨组村民陈刚家乡社的这幅对联给出了答案。
农业,天下之大业也。"让老百姓富裕起来,让乡村振兴起来。"面向未来,陈虹池满怀信心地表示,水东乡舍将以"i乡舍"城乡生活大数据平台为核心,建设贵阳市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面向全国输出贵阳"乡舍"模式,将"i乡舍"建成全国性城乡生活主流平台,打造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