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有朋自远方来丨二十四道拐 抗战后方的运输“大动脉”

动静原创贵州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
1755857760
动静原创

探寻了旧州机场上飞虎队事迹的凯文和韩玉,继续追寻历史的足迹,来到贵州省晴隆县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如果说旧州机场是抗战时期空中运输通道的重要中转站,那二十四道拐就是地面的运输生命线。这条道路虽然只有4公里长,但它却在中国的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十四道拐,位于晴隆县西南郊1公里处,蜿蜒于晴隆山之间,有曲折的 24 道急转弯。山脚第一道拐至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直线距离约 350米,以“S”形顺山势叠加。

1945年,美国随军摄影师约翰·阿尔贝特曾拍摄了二十四道拐的照片,并刊登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一经发布便轰动世界。当时,这条路一直被人们误以为是在云南境内。直到2002年,中国抗战史研究专家戈叔亚考证确认,这段路其实是位于贵州晴隆境内,至此,那段抗战史才被揭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际援华物资从昆明、贵阳经黔滇公路转运前线。至此二十四道拐成为连接西南前线与外援世界的交通大动脉。

1944年起,援华美军1880工兵营进驻晴隆,对拐道进行加固整修,筑起挡土墙,并配合当地军民确保援华物资顺畅运输。

这一次,来自美国的凯文在晴隆二战史研究专家陈亚林的带领下,又将发现二十四道拐上的哪些往事呢?沿途的卡车又有什么作用呢?

“南侨机工”是抗日战争时期,从东南亚及印度等地来到中国,承担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的3200多名华侨。他们有的会驾驶,有的懂修理技术,还有的懂医务知识,其中年纪最小的仅14岁。

抗战期间,曾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牺牲在了运输线上。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战场,稳稳抓住了物资运输车辆的方向盘,让“生命线”得以延续,是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力量。

2006年,晴隆二十四道拐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纳入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并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这条蜿蜒的山路连接着过去,交汇着未来,诉说着穿越烽火的往事。那么,凯文和韩玉又将在这条抗战公路上探寻到怎样的故事呢?

本周六晚21:20,锁定贵州卫视,《有朋自远方来(Be My Guest)》(第四季) ——《贵州记忆》,解锁战时交通“生命线”的往事。

编辑

何松容

责编

余晓莹

编审

黄蓓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