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9月21日)上午,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开幕。记者来到敦煌文博会展览馆时,参观游览的观众络绎不绝。
“这个剪纸和我好像啊!”
“九色鹿的面塑好厉害!”
在非遗文创精品展区,精美的剪纸、绚丽的洮砚、灵动的庆阳香包等展品吸引了无数观众驻足观看。这些非遗传承人们不仅带来了丰富的非遗文创展品,而且还现场演绎非遗技艺。
在1.4米长、2.4米宽的展台上,39尊面塑人物神态各异,伎乐舞者衣袂翻飞,飞天神女彩带飘曳——这是平凉市级面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凯为敦煌文博会精心打造的作品《观无量寿经变》。该作品取材于榆林窟第25窟南壁壁画,要将平面壁画转化为0.8米高的立体场景,需突破造型、材质、色彩三重难关。
“敦煌文博会是面塑寻求发展新路径的重要窗口。这个作品历时一年完成,希望通过这样的创新让更多人不仅了解敦煌更了解崆峒面塑。”杨凯告诉记者。
另一边,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何霞正忙着为游客现剪肖像。一把剪刀、一张纸,只三五分钟,一幅惟妙惟肖的肖像剪纸就诞生了。
“传承不仅要守住技艺,更要适应时代。”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何霞说,现在也在尝试不同的创新,人物肖像、十二生肖追求自我艺术的表达,比如今年就在剪百蛇,探索刻刀无法复制的剪纸的方法。
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展上,一段优雅庄严的“孔剧”、富有地方特色的南部诺拉舞,广受欢迎的泰国美食与泰拳展演……作为本届文博会邀请的主宾国,泰国不仅设置了主题展览,还特意从国内派遣专业传统艺术表演团队,在展馆、敦煌夜市等场所带来原汁原味的泰国舞蹈表演。
此外,俄罗斯的套娃、伏特加,沙特阿拉伯的椰枣、香水、丝巾,马来西亚的巧克力、白咖啡……众多国外参展商带来了本国的特色文化产品,从精美的手工艺品到独特的艺术画作,不出国门,便能领略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在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成果展区,通过数字化沉浸式展示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莫高窟壁画的震撼。戴上VR眼镜在“寻境敦煌”里沉浸漫游敦煌洞窟;手拿画笔为一幅敦煌壁画重新赋彩……通过数字化技术,让壁画有了新表达,让文物承载的千年历史和文化传统就这样在孩子们的眼里、手中“复活”,变得可感可知。
数字化技术不止这些,现场还展示了莫高窟监测预警系统。工作人员介绍道,目前系统还应用在麦积山、榆林窟等六处石窟寺,依托无线传感、卫星遥感等前沿技术,结合精细化人工实地巡检已建立起完备的动态监测预警体系。
整个成果展,还设计了莫高窟第3窟复制窟,高精度还原了窟内壁画,如入真窟。“此窟是莫高窟元代最重要的代表窟,也是敦煌石窟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里,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窟内壁画,配合文字解说,让观众更易深入了解壁画的故事和其艺术造诣。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文明对话的桥梁和纽带。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融,传统与创新碰撞,中国与世界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