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烽火铸魂声震山河 血色丰碑脉续千秋 ——评广播剧《重返深河桥》

动静原创
1760064540
动静原创

9月30日,由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贵州省全国文艺名家欧阳黔森工作室、贵州风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三集广播连续剧《重返深河桥》,在多家广播电台、平台及“学习强国”等线上渠道同步推送,随后将在更多广播电台和主流网络平台陆续播出。这部广播剧以1944年“黔南事变”中深河桥阻击战为故事核心,主要讲述了中共地下党员蒙国兴返乡,联合恋人水妹和发小阿旺,化解了石板寨与老鹰寨的世仇,并带领两寨百姓以火枪、弓箭协助正规军和盟军防守深河桥。盟军工兵成功炸桥,阻挡了日军的步伐。日军企图从镰刀湾偷渡,蒙国兴率领少数民族武装阻击,最终两寨上阵寨民都壮烈牺牲,谱写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悲壮颂歌。该剧融合了“纪实性史料+艺术性声音叙事”的创作手法,聚焦集体抗日背景下个体命运的发展变化,平衡历史史实与艺术创作,以声音为媒介,让一段可歌可泣的民族记忆得以重新演绎,将贵州的抗战记忆转化为一部可听、可感的广播连续剧。

一、烽火记忆里的血脉联结

广播剧开篇,贵州山地呼啸的山风,头顶轰鸣的战机,与黔桂公路上的行军脚步声交织在一起,瞬间将听众拉回了81年前的独山战场,听众仿佛看见了弥漫的黄土,看见了逃命的寨民,还有那座始建于明隆庆年间的老桥,此刻,正沉默地横跨在河面上。此剧依据“黔南事变”的真实史料,既还原了深河桥作为“两广入黔咽喉”的重要战略地位,也体现了它的重要历史意义,独山深河桥是日本侵华战争在中国大陆深入的最后极限,此后由于兵力与补给不济,日军很快撤退,再也无力向中国西南内陆发动大规模进攻。

第一集的叙事中,日军即将攻打到独山县城,乡亲们慌张奔走,狗群被惊得狂吠不止,孩子放声大哭,这些真实的声响,既展现了贵州小村寨的真实图景,更让紧迫感直抵人心。就在慌乱蔓延,寨民准备躲进深山避战时,中共地下党员蒙国兴回到了家乡,他立刻向乡亲们动员抗战:“我们首先要保卫的是石板寨的财产,保护我们的妻儿老小,不受日本人欺负。”蒙国兴用质朴的话语,激励起乡亲与日军抗战的决心。最终,他召集了寨里的火枪手,带领着寨民投身到保卫家乡,抗击日军的行动中。剧中对“石板寨”的刻画,并非是虚构的,而是抗日战争时期贵州村寨的真实缩影,寨民们手持猎枪、锄头与军队并肩作战的场景,是边陲人民在绝境中完成的精神觉醒,让“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实践在西南边陲有了具象体现。深河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株树木,都彰显着“边陲亦国门,寸土不让敌”的民族担当。

二、声音叙事里的众志成城

作为广播剧,《重返深河桥》的核心优势在于声音的多维表达,对抗日军队和普通百姓众志成城的精神诠释都体现在那些声音的细节中。日军机枪的扫射声如寒刀破帛,撕开了贵州山地的静谧;飞机的轰鸣声似狂雷碾宇,惊碎了村寨昔日的安宁;炸药的爆破声,若山坼谷崩,牵曳着乡亲沉痛的悲戚。通过层次分明的音效设计,让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凸显出战争时的紧张氛围。

蒙国兴的沉稳决绝,水妹的俏皮果敢,不是孤立的人物片段,而是将抗战精神嵌入了那座血桥,就连美国盟军上尉和有口音的中国军队营长的交流,都没有丝毫的隔阂。抗日军队的冲锋声,深河桥断裂的轰然巨响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没有多余的修饰,却形象的突显出了“众志成城”这一词。这些独特的声音符号,让故事当中的人物跳脱出了符号化群像的局限,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刻画了有血有肉的个体。第二集中,面对危局的蒙国兴让寨民向老鹰寨求援,却没有盼来援兵。可当日军的铁蹄踏向老鹰寨时,他却不计前嫌,毅然带着石板寨寨民奔赴战场支援。两寨人并肩作战,最终凭借着这份众志成城的力量,成功将日本人击退,枪林弹雨里是守望相助的身影,炮火硝烟中是同仇敌忾的呐喊。这些呐喊,是仁人志士血海奔走的精神凝聚,是沉睡民族涅槃重生的希望火种,它们掠过破碎山河,越过枪林弹雨,将那铮铮铁骨的气节激荡得震耳欲聋。

直到深河桥断裂的轰然巨响传来,日军的进攻被暂时阻拦,战场上的硝烟渐渐淡去,蒙国兴却永远倒在了他守护的土地上。他们成功等到了支援,《旗声飘飘》的旋律再次响起,这旋律像是一座桥,一头系着1944年军民同心的烽火岁月,一头系着2025年的国泰民安。它提醒着每一个听众,今日的和平,是军与民手牵手、肩并肩拼出来的,而这些细小的声音跨越时空,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能打动人心,让深河桥抗战的烽火铸魂声震山河。

三、血脉长桥的精神传承

《重返深河桥》如何让“血脉长桥”的精神穿越时空,在当代扎根?该剧的叙事,早已给出了答案。第三集中,蒙国兴凭着对家乡地势的熟悉,预测日军会从镰刀湾趟水过河,提前在河边设下埋伏,还专门派人赶往深河桥,向中国军队和盟军请求支援。当日军一个中队抵达河对岸时,寨民们没等支援赶到,便毫不犹豫冲锋迎敌,子弹耗尽就握着刺刀冲锋,用血肉之躯死死拖延住敌人的脚步。援军最终还是到了,但两个寨子上阵的寨民,却尽数倒在了镰刀湾的血泊里,再没能睁开眼。这样的剧情没有依赖宏大的口号,而是用革命先烈与当代人的情感共振,让精神传承变得可感、可触、可践行。正是这份对历史的细腻还原,为精神传承筑牢了情感根基,听众能从这些场景里读懂,“血脉长桥”的核心从不是砖石的堆砌,而是人与人之间紧紧相连的信念。那些传承下来的,是蒙国兴毅然返乡动员乡亲抗战,奔赴前线,不惧枪林弹雨,誓死守卫脚下的土地的决绝;是水妹主动请缨加入抗战队伍,化身连接军民的信使,穿梭战场,用脚步丈量防线,精准传递信息的果敢;是寨民手持简陋的武器,坚守阵地,挡住日军一个中队进攻,弹尽粮绝时换上刺刀肉身拼搏的勇猛。

这份牺牲不是历史的终点,而是抗战精神传承的起点。它们化成深河桥遗址上永不褪色的弹痕,每一个触摸石板的人都能深切的感受到当年的赤诚坚守。两个寨子的人从未真正“离开”,他们用生命点燃的精神火种,早已跨越八十一年的时光,从深河桥的战场,传遍城市和田野,传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这份精神的传承,无关血缘,无关地域,只是一个民族面对打击时永不弯曲的脊梁,是“黔峰万仞展英豪,漳水千秋淬剑刀”的血色丰碑。

声韵载史,薪火相传。《重返深河桥》以史料为骨,以声音为凿,在历史的岩壁上,雕刻出西南抗战的血色群像与精神图腾。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甲骨竹简写尽风雨沧桑,鲜活演绎则蕴藏慷慨激昂,它没有停留在复述历史事件的表层,而是向更深层的主题挖掘,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演绎真实的抗战场景,让深河桥的故事跨越时空。这座历史的长桥,连接了过去与未来,它始终铭记着深河桥的精神,让烽火铸魂声震山河,血色丰碑脉续千秋。

(蔡石静  贤娟 娄立原)

编辑

梁姝

责编

程曦

编审

袁小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