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土为土,扎土为根”,扎根毕节,服务乡土——这是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第三次党代会定下的办学定位,也是贵工程人深入血脉的使命担当。10月1日,这一理念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大屯中学体育场绽放为一场精彩演出。由该校艺术学院打造的“2025民族文化进村寨”文艺汇演,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成为高校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
为打造真正“有根、有魂、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该校艺术学院师生多次深入大屯乡开展文化采风,从本土非遗与民族元素中汲取灵感,并在本次演出的14个节目中,一举拿出了11个原创、改编、编创作品。从展现彝族婚俗的情景表演《嫁》,到描绘山野风情的男声独唱《月亮割耳朵》;从质朴传神的民族民间舞《铃铛舞》《撒麻》,到深情讴歌乡土的《大屯颂》《溜洱河情歌》……这批带着泥土芬芳的原创作品,不仅为当地群众和游客献上文化盛宴,更点燃了大屯乡干部群众心中的文化自信。
演出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每一个节目落幕时,台下都会响起经久不息的喝彩。
“我们一次次走进村寨,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面对面请教,才让节目既原汁原味又打动人心。”《嫁》的表演者舒馨同学感慨,“把课堂所学用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特别有价值。
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先生赞不绝口:“节目既有根脉又有升华,演员的投入极具感染力。高校这样深入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不仅打造了独特的文旅名片,更为游客搭建起理解当地文化的桥梁。”
大屯乡党委书记聂开龙表示:“师生带来的不仅是演出,更是对本土文化的一次深度梳理和艺术升华。许多群众看完后都说,原来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这么美、这么值得骄傲!”
本场演出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校艺术学院120余名师生参演,既是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深度融合的案例,也是该校推动校地合作、服务地方发展的又一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