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如果“红色宝藏”能说话︱岩博“蒸蒸”日上,小酒留有余香

动静原创综合广播
1636672740
积分商场

海报制作:佘义婷

“圆桶身材窝窝帽,满腹高粱酿醇香,高温蒸煮发发汗,滴滴荟萃成佳酿。”打一酿酒设备,你知道是什么吗?谜底就是“我”——传统的木甑天锅。在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勤劳的村民们就是用“我”酿造出了远近闻名的“人民小酒”,走上了致富小康路。

一杯清冽的酒水下肚,来聊一聊“我”的故事。千百年来,淤泥乡的彝族儿女能歌善舞,家家户户都会烤酒,人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热情豪放地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在偏远落后的山区,饭桌上短暂的欢乐转瞬即逝。“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曾是岩博村贫困面貌的真实写照。2004年,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发动村集体投资,村民入股,收购了一家酿酒小作坊,创办了岩博小锅酒厂,一切的改变由此发生。

最初,三个能装下300斤高粱的大木甑就是小锅酒厂的全部家当。固态发酵法、自然冷却水、木质糖化箱、木制蒸酒甄……基于当地代代传承的酿酒工艺和设备,彝家小锅酒喷涌而出、重焕荣光。看准了发展时机,2011年,余留芬决定采取“招商引资+集体入股+村民入股”的方式,引入公司注资重组酒厂。

为了给酒厂筹集资金,余留芬抵押了所有的财产,承担起几百万的巨额债务。酒厂建好了,酒却卖不出去,银行不批贷款,企业放弃投资,5个月发不出工资……余留芬瞬间崩溃。担心项目烂尾,害怕辜负老百姓支持和信任,她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狠狠地痛哭了一场。两三个一线女工安慰她说:“小孃,你别着急,我们相信你。”办法总比困难多。最终,在余留芬的积极奔走和多方协调下,酒厂顺利度过了难关,还研发推出了“人民小酒”等10多个系列产品,并逐渐畅销市场。

2015年,余留芬将小锅酒厂扩建升级为年产量5000吨的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成千上万个比“我”高大威风的大木甑挤满了四个车间,酒业生产风风火火地展开。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收入稳定,还通过资金、土地入股公司,年底还有分红。最让人高兴的是,同年,岩博村实现整村脱贫。

经多年发展,岩博酒业已经成为村里的核心产业。截止目前,岩博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900万元,村集体资产达1.2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3万元,解决700多人就业。而“我”也在做大做强“人民小酒”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蒸蒸”日上,“烤”出更多醇香的生活。

记者

陈思思

编辑

佘义婷 谭笑

责编

刘燕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