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黔岭丰碑·闪光的青春丨追寻图云关的“生命线”

动静原创
1752821340
动静原创

1939年2月,数千名医护工作者在贵阳图云关集结,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强大的战地救护力量,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伟大贡献。

80多年过去,图云关已从昔日战火纷飞之地变为一座精神灯塔,指向新时代的星辰大海。

一座关隘 见证中国战时医疗史奇迹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红十字会迅速团结社会各团体力量,于华北、淞沪、南京等战场积极展开战地救护工作。不久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成立,并组织起100多支高效灵活的医务队,深入各战区前线,全面担负起战场救护使命及后方平民防疫等公共卫生责任。

随着战事蔓延,爱国华侨、生理学家林可胜作为总队长率领救护总队从武汉一路西迁,于1939年2月入驻图云关,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抗战时期贵阳图云关地形地貌沙盘

近7年时间里,3000余名中国医务工作者、数十名外籍援华医生和数千名相关工作人员集合在图云关,不分党派,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国籍和肤色,接受战场救护训练,从事军事医学教育,又纷纷奔赴炮火连天的前线,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上积极开展救护服务工作。

救护总队不仅秉持“救死扶伤,博爱恤兵”的人道主义宗旨,在抗日战场上实行无差别战场救护,还在贵阳图云关、大西门两地开设诊疗所,开展平民诊疗业务,并采取措施控制霍乱,对患有猩红热、斑疹和伤寒的百姓进行治疗,为躲避战乱的难民提供必要的医疗卫生服务。

作为当时全国最强大的战地救护中心,除了指挥全国各战区战地救护、医疗、医防工作之外,救护总队还承担世界援华医疗物资的集散工作,培训大量的医护人员,开展公共卫生教育,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档案记载,从1938年1月至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期间,救护总队在图云关和各大战区前线共实施手术近20万次,骨折复位3万5千余人,住院治疗200余万人,门诊军民450余万人次,预防接种460余万人,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两位女儿 追寻父辈抗战足迹

对于救护队员后人杨永楦来说,“图云关”不仅是一个地名、一个战时医疗故事,还是一段不可忘却的家族史。

“我的父亲杨锡寿从中正医学院毕业后,于1945年元月到达图云关,跟着著名医学家、时任救护总队内科指导员周寿恺一起工作。”杨永楦告诉记者,她其实很少从父亲那听说这段往事,是20年前的一通电话才让她真正走进了这段历史。

杨永楦仍清晰地记得,2005年5月27日,她接到一通电话,传来了周寿恺的女儿周菡追寻父亲生前足迹和故事的消息。“周菡告诉我,她正在寻找她父亲周寿恺的相关档案材料,好不容易才找到了我父亲写的一篇怀念老师周寿恺的文章,想和我见面。”杨永楦说,这通电话让两个救护队员的女儿聚在了一起,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也让杨永楦决心要挖出这段历史,把父辈曾在图云关作出的伟大贡献说给世人听。

杨永楦寻访图云关的老居民,拿着老照片比对寻找当年的地形和房屋,多方联系救护队员后代,还组建起了一个10余人的调研组,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在图云关的历史列为调研课题,让图云关的历史故事逐渐浮现于世人眼中。

“我四处问同事、朋友,哪怕是仅有一面之缘的出租车司机师傅,我都会问他们知不知道救护总队在图云关医治军民的故事。”杨永楦说。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

2013年,在杨永楦的积极倡议下,“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纪念碑在贵阳市森林公园落成。经贵州省委、省政府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共同申报,2017年,国家批准建设“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

“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让书本上有这一段历史,让教材上有这段历史,让报纸上有这段历史,让屏幕中有这段历史,让大家的心里有这一团火,让这团火燃烧起来。”杨永楦告诉记者,通过多年来孜孜不倦地寻找,目前,她已找到救护总队队员的后人共76名。团结救护队员后人、追寻父辈足迹的工作还在持续进行着。

三馆合力 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承

2022年1月12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面向公众开放,成为世人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窗口。

纪念馆内不仅有复原的战地医院场景、抗战时从美国运送来的“奎宁”“盘尼西林”原装药品、外国医生沈恩的队员服装、林可胜的遗物等历史实物,还有许多图片、资料,辅以馆内的声、光、电等技术,向观众生动展示着救护总队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作出的杰出贡献。

“纪念馆内陈列与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救护工作有关的实物有100余件,图片453张、文献资料2.8万份。截至目前,纪念园共接待各地来访游客37万余人。”图云关抗战纪念馆运管负责人商梦娇说。

为了继承和发扬伟大抗战精神,纪念馆还先后联合贵阳市第九中学、安徽医科大学、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学校及单位,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如今,由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旧址英雄群像等共同组成的抗战地标——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已先后获批“中国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对台交流基地”等荣誉称号,是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阵地。

贵阳市档案馆内陈列着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档案资料

此外,贵州省档案馆、贵阳市档案馆也通过档案资源数字化保存、陈列展出、档案编研等方式,推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档案资料的保管、保护和开发利用,利用馆藏档案资源讲述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故事。

据统计,目前,贵州省档案馆、贵阳市档案馆共藏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档案4098卷,是目前发现的体量最为庞大、内容最为系统的救护总队抗战救护档案史料。

2023年1月,由贵州省档案馆、贵阳市档案馆联合申报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档案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80余载光阴流转,当年救护总队在图云关的英勇事迹虽已远去,但他们留下的伟大抗战精神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正如救护总队队员马玉汝留下的一句话。

“我们在红十字旌帜下面的一群,仍一本‘博爱恤兵,救死扶伤’的宗旨,有备,有能,活泼,勇敢地向前迈进。”她说。

记者

熊茜雯 胡宏涛

编辑

朱海婷

责编

林萌

编审

罗阳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