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代励志大剧《陌上又花开》今晚19:35贵州卫视黄金档开播啦!
重返年代烟火记忆
“看到土墙上'农业学大寨'的标语,我瞬间被拽回童年!”有观众在社交平台激动分享。剧组用3000平米实景搭建的挂月台村,堪称行走的80年代博物馆。粗布衣裳上的补丁、被磨出包浆的锄头、供销社玻璃罐里的水果糖,每个细节都在讲述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烟火气。
在今晚即将首集开篇的长镜头里,铁姑娘突击队长马春秀(马藜饰)扛着铁锹走在夯土路上,身后斑驳的土墙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若隐若现。这个充满年代感的画面,恰是整部剧的缩影——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一群年轻人正在冲破大山的束缚。
铁姑娘背后的命运交响曲
当马春秀带领村民用钢钎撬动第一块山石时,谁也没想到这场"愚公移山"会引发蝴蝶效应。因技术失误导致的山体滑坡,不仅让工程搁浅,更让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陷入信任危机。民兵队长于大河(铁政饰)深夜蹲在塌方现场抹泪的场景,让无数观众揪心:"那种想改变命运又无能为力的眼神,太扎心了!"
剧组特意请来当年的"铁姑娘队"成员担任顾问。剧中人拉肩扛的修路场景,高度还原了真实历史:1978-1985年间,全国农村共修建公路14.3万公里,背后是无数个"马春秀"用血汗浇筑的脱贫之路。
进城务工者的双重人生
当镜头从山村切换到霓虹初现的县城,时代的裂变扑面而来。马春秀在建筑工地绑钢筋时,她的好姐妹王水灵正在歌舞厅踩着迪斯科的鼓点。喇叭裤与的确良的碰撞,工地盒饭与奶油蛋糕的对比,勾勒出改革大潮中的众生相。
"原来我们的父辈是这样闯出来的。"有95后观众在弹幕留言。据统计,198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仅200万,到1985年已突破6000万。剧中人物命运浮沉,正是那个时代千万打工者的真实写照。
《陌上又花开》里的“铁路娘们”,用劳动的双手,不妥协,硬坚持,靠执拗,带着全村人又是炸山又是进城打工最后还是要修路,个个都是生活中的狠角色。
这设定,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就像《山海情》里的水花、《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萍,个个都是巾帼不让须眉。落到贵州,“当代女愚公”邓迎香也是真人版的“陌上开拓者”。
真人版的“陌上开拓者”:邓迎香
马春秀这一角色的背后,有着真实人物邓迎香的影子。邓迎香,这位贵州黔南麻怀村的党支部书记,被人们誉为“当代女愚公” 。她因爱情嫁入穷困闭塞的麻怀村,却因交通闭塞遭遇人生重重苦难 。1993年,她3个月大的孩子因一场简单的感冒,在被送往医院的山路上,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那一刻,邓迎香深刻意识到,没有出山的路,这样的悲剧就会不断重演 。于是,她立下誓言,要挖山凿路 。1999年,借着农村电网建设的机会,邓迎香加入了凿洞队伍,和乡亲们一起用最原始的工具,在低矮狭窄、光线昏暗的溶洞里,一锤一镐地砍山凿石 。两年多后,隧洞基本打通,麻怀村通了电 。但这条隧洞只能过人,无法通车,对村子发展远远不够 。2009年入党后,邓迎香决心拓宽山洞 。2010年,看着女儿狼狈地“钻”出山洞,她不顾质疑,独自扛起大锤走进山洞,最终感动村民,大家再次齐心协力 。2011年夏天,一条能让汽车通行的“麻怀隧道”建成,为村子带来了新希望 。之后,邓迎香当选村委会主任,又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让麻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从个体到群体,为奋斗者点赞
真实的邓迎香和剧中的马春秀,她们不仅仅是劳动个体,更是无数奋斗者的代表。她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一步步带领村民们走向希望。敬畏这些战天斗地的铿锵豪迈,他们的每一次抉择和努力,都让我们看到了奋斗者的担当和奉献,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劳动者的力量。
让我们在剧中感受马春秀的励志人生,体会邓迎香等时代人物的奋斗精神,领略乡村奋斗者背后的艰辛与执拗。在奋斗者的心中,只要有梦,勇往直前,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
世界如此美好,生活之所以越来越好,是因为有无数人为我们开荒劈草。“五一”就要来了,“致敬奋斗者”是发自内心的点赞,荧屏里挂月台村土墙上的标语"要想富,先修路"实在、坚定、充满梦想,而故事外的我们正在见证:那些镌刻在时代褶皱里的奋斗基因,从未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