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村”意盎然的中国丨甜蜜产业的“苦练”记

动静原创
1687752000
动静原创

导航上,进入村庄的街道堵得通红。除了采摘蜂糖李的农家小三轮,进村的快递车、拉水果的小货车、客商的小汽车,还有嘟嘟响个不停的摩托车。阳光下,机车散发的尾气可以看到层层热浪。

餐馆里,老板光着膀子,在火炉旁快速的往锅里添加调料,颠勺、翻炒、装盘,一份宫爆猪肝就上桌了。硕大的电风扇、滋滋作响的煤气罐、喧闹的客人,让本就燥热的大厅“热气腾腾”。

市场里,一筐筐金黄的蜂糖李,被保鲜膜护得严严实实,一层白白的果霜,看上去令人垂涎欲滴。讨价还价的、过秤称重的、装框入箱的、网络直播的……嘈杂,是这里的“旋律”。

李树下,果农提着红色的塑料篮,弓着腰来回穿梭,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摘下一颗颗饱满的蜂糖李。满头的汗水,是生活;沉甸甸的果篮,是希望;山间的虫鸣鸟叫,是夏天的美好。

很忙!这两个字,在蜂糖李采收季,不是一句客套话。

这里是地处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镇宁县,走进乡村,处处都是这样火热的场景。小小的李子,在这里成长为数十亿级的大产业!

出产于镇宁自治县南部乡镇的蜂糖李,是贵州特有精品水果的代表,先后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全国优质李金奖、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荣誉称号。

目前,镇宁自治县蜂糖李种植面积达22.01万亩,种植范围主要集中在六马镇、良田镇、简嘎乡、沙子乡。凭借蜂糖李,核心产区六马镇连续两年上榜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乡镇名单。

因平均售价60元/公斤以上,镇宁蜂糖李被很多消费者称为“李中爱马仕”,这是属于当地果农的甜蜜产业。不过,这份甜蜜产业的背后,是果农们的“苦练”。

今年56岁的果农雷启书,身穿浅蓝色衬衣,套着一件浅蓝色的汗褂,袒露的胸膛被晒得黝黑。他家的3层楼房位于街道边,院坝里、房间里,到处都是忙着分拣、装箱、打包的工人。“自家忙不赢,请了20来个人帮忙。”满脸汗水的雷启书,一边给工人讲分级的技巧,一边回答记者的提问。

48岁之前,雷启书还是一名木匠。那一年儿女成年,身上担子轻了些,他选择重新“创业”种起了蜂糖李。“感觉还是比较顺利,种了10多亩,一直都不愁销路。”2017年,他带着刚刚出产的蜂糖李,去重庆参加了农产品推介会,收获了湖南、甘肃等13个省区的忠粉。

雷启书也很宠粉,他只给客户发售自己精心培育的果子。“亲手栽种的,口感各方面都有特色。”雷启书说。

镇宁的山很大,站在坡脚,看不到山顶。

开着小三轮,沿着去年刚刚建设的机耕道盘旋而上,距离雷启书家4公里左右的山顶,就是他家的果园。

“进一趟果园,起码都是两万块钱!”雷启书伸出食指和中指,比了一个剪刀手的姿势。儿子、儿媳负责摘果,雷启书则负责运输、组织分拣、打包、发货,当然还有跟客户联系。

“每天要发几千斤的果子。”站在李树下,雷启书打开手机,客户名单长长的一串,翻不到头。“现在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有,每个省都覆盖了。”雷启书开玩笑说,自产自销,从产地直接到客户手上,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雷启书家的果树下,还套种了小白菜、生姜等农作物。“种这些都不用格外施肥,靠果园里的残留肥料就够了。”雷启书给记者分享了他的种植秘诀,“他们施肥都是在树根脚挖个圈圈,我是把整个果园都施肥,都是农家肥,果树的根系是很发达的,树根不管长到哪里都能吸收营养。”正因为这样,每到施肥的季节,他投入的精力比其他农户多得多。

“开花的时候,看到满山的花白蓬蓬的,心里热和得很。”雷启书说,“干农业就是这样,你流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咸的,但它回报你的每一份果实都是甜的。”

“想出去旅游,没到过的地方都想去。”忙于管护蜂糖李,雷启书的生活圈子没有走出过镇宁县,对于未来的生活,他希望能享受享受。而对于蜂糖李的未来,他希望镇宁蜂糖李不要盲目扩大种植规模,应该把品质做好,往精品路线发展。

做精品、施有机肥、科学种植,这样的意识逐渐成为镇宁蜂糖李果农们的共识。

去年,陈岗志家的86亩蜂糖李果园成为无人机飞防示范园,实行全程减药控害飞防,高校精准施肥示范。“我们要相信科学,一个是我这里的坡度陡,请人工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二是用无人机效率高。试验下来,效果还是很理想的。”陈岗志说,节约了人工成本,整个种植成本也就降下来了。

陈岗志的销售,就在果园进行。

“距离村里起码10公里,关键要耐得住寂寞。”陈岗志在果园搭建了三间小平房,平时在这里住,看护果园。蜂糖李收获季节,顺着屋檐伸出几根竹竿,盖上遮阳网,这就是他家的销售点。

十多名村民正在分拣包装,沿着墙壁,堆放着一排排包装好的蜂糖李,每个包装盒上都用马克笔写了一个“马”字。“下午装的是马老板的货,要3000斤。”陈岗志说。

陈岗志口中的马老板是镇宁人,他是专门做水果批发生意。“每天要发出去3000-4000斤,卖到深圳、广州一带。” 光着头,身上的白色T恤浸着汗水,马老板忙前忙后,封装、搬运,都亲自上手。“老陈这个人挺好,果子口感也好,价格很公道。”马老板说,直接到果园收购,根据订单量决定采摘量,既保证果子新鲜,也避免积压。

“固定合作的收购老板,有5-6个。”陈岗志说,他根本不用操心销售的问题。每年都是水果批发商直接上门洽谈,根据产量、品质商定好价钱,就全部卖给他们。“种植面积太大了,搞零售价格可能高点,但费神得很。几个老板直接来园子里面拉,减少劳力,撇托得很。”

“这个蜂糖李,就像我们的老人和小孩一样。”正在摘果的36岁果农吴兴鹏,目之所及都是黝黑的皮肤。看上去满是粗糙的汉子,对蜂糖李却是一片柔情。他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果子,手腕往上一用力,一颗乒乓球大小的蜂糖李就摘了下来。“不能用几个指头一起捏,把果霜搞掉了影响口感。”吴兴鹏解释说。

吴兴鹏种了900多颗蜂糖李树,年景好的话,收成接近30万元。这两年他花了60万元在镇上盖了一幢房子。他说,这钱挣得也实在不容易。

去年挂果时节,镇宁蜂糖李种植区普遍遭遇冰雹袭击,满山的果树被打得一片叶子都不剩。“别说卖咯,连自家吃的都没得。”吴兴鹏家的蜂糖李颗粒无收,“没得办法,搞农业就是靠天吃饭。”

吴兴鹏虽然这样说,却是个倔强的人。

自去年夏秋以来,贵州省大部分地区遭遇干旱,镇宁县六马镇、良田镇等核心种植区甚至是四季连旱。人渴、地渴,果树更渴。遭受过冰雹灾害,吴兴鹏深深知道天灾的伤害。但这次,吴兴鹏没有等。“开小三轮,从三公里外的河里面拉水,一车水只够浇十来颗树。”从花期到挂果期,从早上6点到晚上12点,吴兴鹏连续干了50来天。“跑的路程起码是几千公里。”吴兴鹏说。

浇水的夜晚,累了,就停下来抽根烟,看看满天的星星,听着各种虫子的叫声,像唱歌一样。吴兴鹏说,“看见对面山上,到处都电筒的亮光,心里面都有点想笑,大晚上的不是我一个人在辛苦,整个村的人都在辛苦,大家都很辛苦。”

“搞农业,勤劳是占第一位的。”吴兴鹏说,今年的收入估计在18万左右,跟往年比要差一点。

“拖水用三轮,拖李子用汽车。”中午时分,吴兴鹏开着长安牌SUV,载着满满4大框蜂糖李来到交易市场,直接按挂牌收购价,卖给了镇宁县黄果树果业有限公司。

这几年,风靡市场的镇宁蜂糖李也遇到了它的苦恼,每到上市期,打着“镇宁蜂糖李”招牌的其他李子就会早早在各地市场出现,对“镇宁蜂糖李”的品牌声誉造成损害。

去年以来,镇宁县分别从种植端、供应链端、市场端,搭建了镇宁蜂糖李产业高质量运营体系。镇宁县黄果树果业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市场端的销售和运营。

黄果树果业除了有自己的定点基地外,收购的果子就是像吴兴鹏这样来自核心产区的农户。“只要认准‘蜜思你’品牌,就能买到绝对正宗的‘镇宁蜂糖李’。”贵州黄果树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卢声磊介绍,黄果树果业属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正在致力于打造的“蜜思你”品牌,可以说是“官方品牌”。

此外,公司还跟盒马、百果园、首杨水果等著名商超、水果店合作,既保障品质,也保障价格。

交易市场里,停放着京A、鲁A、贵A、粤A等不同牌照的冷链运输车,顺丰、京东、邮政、申通……各家快递点上,打单的机器运转不停。良田镇党委副书记王一群提供的数据显示,6月14号,良田镇网上销售蜂糖李38000多件,按照五斤装一件的规格,总量接近20万斤。

6月16日举办的第二届镇宁蜂糖李节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县蜂糖李投产面积15.73万亩,今年预计产量6.6万吨、总产值超30亿元。

小村里也可以有大市场,酝酿着甜蜜的产业,而产业的兴旺,乡村的振兴,靠的不仅是得天独厚的环境和大自然的馈赠,还有果农种养的苦练、企业品牌的塑造、市场检验和认可。回报是付出的回响,正如果农雷启书说的,你想要的土地都能给你,就看你对这片土地爱得有多深沉。

记者

王玺 刘志

编辑

张僡

责编

刘志

编排

飞宇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