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钱理群:贵州是我的精神基地

动静原创
1688037300
积分商场
动静原创

今天,由贵商总会、天下贵州人活动组委会主办的“天下贵州人名家大讲堂”在贵阳举行,活动邀请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钱理群作专题讲座,来自贵州文化界、新闻界、高校和企业界代表300多人聆听讲座。

贵州与北大:我的两个精神基地

钱理群以关于“贵州地方文化的开发与研究”的思考为题,讲述了他通过编写《贵州读本》《安顺城记》等图书,来作为对贵州这块土地,以及养育他的贵州父老乡亲的一个回报。

钱老一开场就动情地说:“我大概也是个‘天下贵州人’,虽不出生于贵州,却与贵州有深远的血缘般的关系。1960 年 21 岁的我,大学毕业从北京分配到贵州安顺卫生学校、师范学校任教 18 年;1978 年考入北大读研究生,以后又留校任教,但始终与贵州、安顺保持密切联系。用我的话说,贵州与北大是我的两个精神基地。我这一生就在中国社会的顶层与底层,中央与边缘,自由流动。”

2002年,钱理群在北京大学上“最后一课”。学生问他:“老师,您退休后要干什么?”钱理群的回答是“三回归”:回归家庭(书斋),回归中学,回归贵州。

钱理群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他对贵州的感情。他说:“贵州的真山真水,养育了我的赤子之心;和贵州真人的交往,培育了我的堂吉诃德的浪漫情怀;生活中的摸爬滚打,练就了我的现实关怀、民间情感、底层眼光;在安顺十八年的潜心读书,奠定了我的治学根基和底气。可以说我如果不来贵州,那将是另外一个‘钱理群’。”

学界关于钱理群先生的一则轶事是,他退休后很多人都不见,但除了贵州人;他很多地方都不去,但除了贵州。果断的话语背后,是他对第二故乡割之不断的眷恋和深情。

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历史中寻求永恒

2020年11月,钱理群主编的230万言的七卷本《安顺城记》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他将此事看作自己晚年,甚至一生中所做的最大的事。他用“最好的归宿”一词形容《安顺城记》之于其毕生治学与思想探索的意义。

这样一部从萌发想法到出版历时16年的作品,究竟具有怎样的特点呢?钱理群总结道:第一,有自己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提出了多民族共同创造,乡绅与乡民共同创造的多元化的历史观;第二,打破以汉族为中心的惯常做法,把少数民族的历史、甚至少数民族的创世梦写进去;第三,灵活变通了《史记》体例和结构,将纪传体与边缘体、专识与通识有机结合;第四,继承《史记》传统,强调表达的文学性,强调历史细节,强调生命气息,强调文学的语言,包括方言的运用。

“我的总结,这是一部既有继承又有创造的、真正的现代地方史。”钱老说。

讲座中,钱理群分享了《安顺城记》引起的社会反响。许多学者认为这部书提供了现代地方志的书写范例,在地方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都有力地证明了:小人物可以写出大历史,小地方可以作出学术大贡献。

钱理群说:“这也就意味着:贵州、安顺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由被描写到自己描写自己到居于全国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前沿地位,这样的历史过程的意义,确实令人欣慰,应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学术自信。”

钱理群期待着和年轻的朋友们一起,去关心贵州这片土地,去发现、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去和祖祖辈辈耕耘于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对话,重获生存之根。

贵州地方文化研究“再出发”

在贵州地方文化研究的现有基础上,如何“再出发”?在钱理群看来,最重要的,就是在构建地方文化知识谱系基础上,进一步建构贵州学,即“黔学”。

学界认为,在历朝历代的大历史叙述中,贵州几乎总是空白,更难觅踪迹,这成了贵州学人难言的隐痛。搜集、汇聚有关贵州的文献资料和历史记叙,便成为历代贵州学者持续不断的接力跑。钱理群说,要将挖掘地方文化史料工作作为创建贵州学的第一要务。

钱理群说,要激励更多青年人致力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创建贵州学,学术队伍的建设是根本,而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则是打基础的工作。

钱理群说:“地方文化研究,正大有可为。我建议,贵州的各大专学校相关院系、学科,如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等,都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研究生作贵州地方文化的研究,也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将其作为基本的学科建设。我们倡导的贵州学也就真正落实了。”

两个小时的讲座,钱理群只喝了一口水。在和读者的互动里,他思维清晰,笑容可掬。也许在大众传播上,钱理群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曾犀利批评某些教学体系培养出的功利性强的学生。现场大学生向他提问时,他也提出了对当代学子的期待:目光永远向前,向下,立足中国大地。

讲座结束,随行人员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钱理群走出会场。在大家依依不舍的目光里,他保持思考的激情、铿锵有力的言辞消失了,他变成了一个可爱的老人。

新闻链接:钱理群简介

钱理群,男,1939年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60年,毕业后前往贵州,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安顺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周作人论》《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他以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得到海内外的重视与尊重。

实习生徐嘉蔚、黄凡霄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

汪汐 邢宇清

编辑

张僡

责编

曹浩

编排

飞宇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