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新时代的贵州人丨郑汝红:传递地戏的“魂”,追溯地戏的“根”,传承地戏的“脉”

动静原创
1692493740
他们是普普通通的贵州人,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迎难而上的勇气、主动作为的志气、开拓创新的锐气;从他们的故事里,你能读懂“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因为,他们是新时代的贵州人。
动静原创

“只要一听到鼓声,就会踩着节奏跟着动起来,屯堡人对地戏从骨子里是非常热爱的”。也正是这种热爱,让郑汝红与地戏有了近30年的“交情”。

屯堡地戏又叫傩戏,是屯堡人文化娱乐的主要内容,具有祭祀、驱邪等文化内涵。屯堡人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出形式,通过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法,表演《封神》《楚汉相争》《三国》《薛刚反唐》《精忠传》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演员在一锣一鼓伴奏下,再现古战场情景。

45岁的郑汝红,在17岁那年跟随地戏传承人陈先松老师学习地戏,之后加入天龙屯堡旅游公司从事地戏表演工作。热爱的激情加上刻苦地练习,郑汝红和他的表演队伍获得了许多大奖。地戏表演必须依托团队,一出戏最少不低于4人进行表演,大的戏则要到20人左右。2017年,郑汝红的表演队伍得到国家大剧院邀请,到北京进行全国性文化展表演。

地戏是一门传统戏种,是屯堡人自娱自乐的舞戏,必须得到传承。表演之余,郑汝红更加注重地戏的传承发展。他积极推动“地戏”进校园,从小传承,从小跳起,他和省级地戏传承人陈先艾到天龙中学、天龙小学,分别对学生开展地戏培训,讲屯堡故事,讲地戏传承,跳地戏技艺,了解地戏来龙去脉。

郑汝红说,也许不是每一个学习地戏的人最终都会成为专职的演员,但把热爱地戏的种子种在更多孩子的心中,才是地戏传承的关键。“安顺屯堡地戏属于‘军傩’,是古人在出征前、壮军威、祭祀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表演内容都是武戏,没有文戏。演员依据不同角色将面具戴于额前,听着鼓声随之跳动。表演的难点在于只能看到队友的脚,在给小朋友做地戏教学时不仅要讲动作,更重要的是讲屯堡故事,让他们了解地戏来龙去脉,传递地戏的‘魂’,追溯地戏的‘根’,传承地戏的‘脉’”。

郑汝红表示,以前地戏只在春节和七月中旬表演,现在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地戏早已没有了表演的时间限制,游客们在景区内可以定时看到精彩的演出。郑汝红也在尝试通过与网络媒体的融合,扩大地戏的宣传,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屯堡,了解地戏。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记者

范洋

编辑

范洋

责编

飞宇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