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江峡谷大桥通车前夕,贵州交通职业大学路桥工程学院的学生们,正跟着老师和工程师开展实践教学。他们脚下的桥面,成了最鲜活的“教材”。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路桥工程学院大二学生周雪告诉记者:“学到很多,像这些标线,我也是才知道它也是有一定厚度。”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路桥工程学院教师万思路说:“理解会更加深刻,我们的路面病害识别教学内容与实际行业工作接轨,从今年完成行业委托的路面检测横向服务成果来看,学生对课堂所学技能是知其所以然。”
实地走、亲眼看、上手测,让专业接地气,把施工现场当课堂,这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推出的“一桥一课一团队”育人模式。该模式依托贵州在建桥梁项目,组建了涵盖梁、拱、斜拉及悬索桥的四个教学团队,形成“产学研用”的闭环。
“我们已经把坝陵河大桥、平塘特大桥等10多座贵州典型桥梁作为实践基地,教学和实际生产不脱节,各种各样的新知识新技能,都会更新补充到教学内容当中。”贵州交通职业大学路桥工程学院教务科科长林林告诉记者。
以实训带教学、以项目育人才,在花江峡谷大桥所属的六安高速公路项目中,就有200余名该校毕业生参与建设,30余名技术骨干参与到大桥的设计、施工、管理等环节。
2021年毕业的田红锐就是其中之一。田红锐是贵州交投所属贵州桥梁集团六安8标一工区技术员,他告诉记者,猫道的安装、主缆的牵引,钢桁梁的吊装,包括桥旅融合的项目,他几乎从头到尾参建,“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一点一点的长大。这个桥不是终点,我们的目标是修到更多的世界级桥梁。”
为帮助施工团队解决桥梁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学校派驻高层次人才教师进驻项目部挂职,全程参与技术攻关。
主缆是大桥的 “生命线”,可单根主缆由 217 根、每根长 2380 米的索股组成,如何精准定位?马宗源教授团队联合同济大学,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使主缆架设控制精度达到毫米级。
“研发了多基站平差技术,也就是接收北斗卫星定位的数据软件,以及噪音、波动误差处理的算法,这套技术目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除了山区峡谷大桥之外,这个技术还可进一步推广到海峡、跨江的大型悬索桥主缆架设中。”贵州交通职业大学路桥工程学院教授马宗源说。
在大桥之外,学校也针对性地研发巡检机器人,为大桥通车后的长效运维做准备。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水运与航空学院教授彭爱泉告诉记者:“大桥上最强14级的强风,为了保障支座安全,需要对它进行实时的巡检,巡检机器人可以抵抗强风、温差大和高湿的环境,精准化检测有没有病害,实时预警。”
除了施工建造、科技支撑,学校还在桥旅融合领域发力,组织设计团队挖掘地域特色,将花江峡谷大桥与三叠纪地质遗迹、本土文化相结合,参与云渡服务区设计规划工作。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交旅融合协调创新中心负责人、客座教授张晓松告诉记者:“我们精选了贵州的古海洋生物作为三个IP卡通形象,各种文创产品也会出来,贵州多民族文化通过艺术的创意和表达,在桥的玻璃展厅里面做了一个艺术空间,还做了研学课程体系。”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校长刘雁表示:“这种‘深度参与’而非‘简单合作’,体现了职业教育在现代大国工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角色的深刻转变。学校目前已与省内外217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在持续推进交通强国试点建设、大力发展‘桥旅融合’等背景下,这种合作模式有望复制到更多重大工程项目和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