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
贵阳“民先”在公开的群众活动中扩大了抗日宣传,特别在青年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随着“民先”抗战活动在贵阳地区的开展,队伍的不断壮大,不仅影响了整个贵阳山城,而且对全省的抗日救亡活动,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使活动范围延伸扩展到其他地区,贵阳地方队部决定派遣骨干队员到一些县、区发展组织,扩大力量。
经过这些队员和当地抗日救亡积极分子的努力,“民先”组织像火种一样,很快播撒到了湄潭、沿河、安顺、郎岱(今六枝)、盘县、镇远、平越(今福泉)、铜仁等地,这些地方均先后建立起“民先”组织。各地“民先”组织的工作在本地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尤以湄潭、安顺、郎岱“民先”组织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地方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七七事变后,在全国抗日的怒潮中,地处黔北的湄潭,一批进步青年学生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秋冬之际,湄潭中小学爱国学生发起组织了湄潭学生抗日救国团,并立即开展了抗日宣传、募捐等。10月,抗日救国团通过斗争赶走了阻挠抗日的县长,湄中校长也被撤职,原在北平读书、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加入“民先”的共产党员乔光鉴接任了湄中校长职务,各校学生的爱国活动变得更加活跃。
1938年春,乔光鉴与进步教师顾诗灵、严林心等人,在湄潭中学秘密建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湄潭地方委员会”,先后发展了队员40余人。在“民先”组织的带动下,湄中分别组织了读书会、实验队、青年抗日同盟会、妇女会、歌咏队、话剧队等,使湄潭城区的抗日救亡空气十分浓厚。读书会名义上是组织一些学生认真读书,实际上经常由“民先”队中的中共党员辅导会员阅读革命进步书刊,组织会员座谈、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大家的理论水平。
1938年暑假,湄潭“民先”决定将活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永兴“民先”队为主,组成暑期学生抗日宣传团,从永兴出发,沿湄潭四周乡村开展活动;一部分为了与贵阳“民先”队部建立联系,以湄中学生为主的“民先”队员,由乔光鉴、顾诗灵率领,组织了“飞鹰步行团”,由湄潭经遵义到贵阳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抗日宣传团共50余人,在严林心的率领下,于7月下旬从永兴出发,在县城周围10多个场镇进行宣传,演出了街头剧、打花鼓、金钱板等,每到一地还组织教唱《 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等抗战歌曲,晚上除演出节目外,队员们还分头到群众家里作抗战宣传动员。
“飞鹰步行团”也沿途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宣传。出发前,大家订立公约:(一)拥护国共合作,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心开展宣传活动,不畏强暴,不怕迫害,坚持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二)全体团员按军事编制,坚持不乘车,不宿民房,不损害群众利益。并宣誓:“我们要像飞鹰一样,展翅飞翔。”出发后,团员们意气风发,沿途开展了高唱抗日救亡歌曲、书写抗日标语等救亡宣传,在遵义和贵阳都得到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和人民群众的热情接待。
在贵阳期间,“步行团”与贵阳“民先”联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取得了积极的宣传效果,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然而,国民党当局却极端仇视“步行团”的活动,不断派特务流氓、军警找“步行团”无理取闹,捣乱破坏,当“飞鹰步行团”完成宣传任务,返回湄潭后,当局以行动危险,诱惑青年为由,撤销了乔光鉴湄中校长职务,解聘了大部分进步教师。接着,中统特务组织还加强了对湄中的监视,大批特务分子被调到湄潭,专门从事破坏群众爱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