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逛吃贵州丨喝茶一事,说到底无非是喝茶,寻常视之更近本味

动静原创撰文:周之江
1751680500
动静原创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生来不能喝酒,我甚至夸张地说,无论多好的陈酿,放在面前,绝无动心的可能。至于喝茶,略知一二,接近于“不可一日无此君”,偶尔也凑凑热闹,跟着懂茶的朋友开开眼界。但我有个执念,即喝茶一事,说到底无非是喝茶,故而有那么几类茶局我向来敬而远之。

第一类是那些手里有高级货且只喝高级货的贵人。动辄就要给你炫耀自己的茶叶如何金贵,要不就是某几株茶树所产,一年就只得这几斤几十斤,要不就是已存放几十上百年,来之不易,为某某大佬所激赏者,我一旦碰到,立马就有些怂,反躬自省,会觉得自己何德何能,配得上喝这一口琼浆玉液。更惭愧的是,几杯喝下来,还基本上没感觉出各种妙处,显然地是品味欠缺,没见过世面,于是便愈发坐卧不安,努力地在脑子里搜索,希望能蹦出一两句得体的夸赞,对得起人家的看得起。

作家刀尔登写过一本《不必读书目》,望文生义也能猜到,就是摆明了跟必读书目唱反调,其中一篇,说是“不读茶经”。不过,此茶经并不特指陆羽的《茶经》。在刀尔登看来,陆羽《茶经》是务实的文章,他讨厌的,是那种装腔作势的所谓“茶文化”。

刀尔登在书里有个段子说,“有一次被绑去品尝普洱,在座的都是茶文化大师,其中一位,能喝出茶树的海拔,另一位,分辨出茶工用洋胰子洗过手,发脾气说:‘我一再告诉他们用皂角,用皂角。’轮到我时,只能支吾几声,不知所云。人家以为我深沉,连换三四样,最后急了,泡上压箱底的绝妙好茶,我只好如实赞美:‘这个最烫。’我的舌苔厚,喝不出许多妙处,但我对喝茶,敬重有加,而且一向支持雕琢生活的细节,赞美精致的趣味”。

妙极了。这背后有一种态度,绝不仅限于面对“茶文化大师”。特别能代表作者写《不必读书目》的宗旨,的确没有什么书是非读不可的,诚诚恳恳地做人,真真实实地生活,肯定比读书更重要。《论语》里也说过类似的意思,那段话是子夏说的,翻译成大白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有贤良的品德,孝顺、忠诚、守信,就算他没读过什么书,我也得说,他是有学之士。

第二类,是历经磨炼才发现茶之真谛的高人。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通过喝茶这样的活动,长期浸润,上下求索,在一饮一会之间,悟出了深刻且普世的哲理。鄙人粗卤,坐在这样的茶席之上,一边喝,一边还得专注地侧耳倾听,生怕错过高人们用无数金钱和时间、阅历换来的人生智慧,用于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

这一类高人,往往以己是为是,己非为非,且不容置疑。跟他们喝茶,所谈多为玄学,而玄学无法谈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对我辈老实人来说,玄着玄着,连门也找不着了。记得某次茶局,一位茶界大人物给我灌输“喝茶喝出健康来”的理念,实在说,这话我信,只是觉得不能过度。

茶席中间,他老兄建议,脸上有油,得倒一点茶汤在手心去洗,不好意思违逆,也糊里糊涂地抹了一把。他看着我,得意无比,硬逼着拿手机自拍了一张审视,“你看,脸上的油光都洗干净了吧?今后记住,每天喝茶的时候,都要洗一下,效果好得很”。

我实在忍不住,摸了摸鼻子,回答道:“我觉得吧,就算拿清水擦脸,达到的效果大概也一样,这跟茶没有多大关系吧?”

但凡知道一点关于茶的历史,大概都会了解,茶叶在其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一度也是奢侈品。据说,茶叶刚进入英国时,即使对于贵族阶层,也颇有些不知从何处喝起的神秘感。其流行要归功于一位从葡萄牙嫁过来的公主,即所谓“饮茶王后”凯瑟琳,她的嫁妆中,有二百二十一磅的中国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宫闱所好,带动了英国贵族的饮茶潮流。

因为茶叶贵重,当时的英国贵妇们甚至特制了茶叶箱,小心翼翼地保管茶叶,生怕仆人会偷窃。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十八世纪开始的大规模茶叶贸易,茶叶渐渐从奢侈品变成消费品,茶饮随之日常化。

至于中国人,在更早的时候就把喝茶视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寻常之事,还是寻常视之,更近本味。

编辑

张僡

责编

汤成伟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