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木兰传奇,从“木兰当户织”到“忠孝两不渝”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757509200
动静原创

民间传说中的“四大巾帼英雄”是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其中这“花木兰”的“原型”即《木兰诗》中的“木兰”。《木兰诗》长期入编各版本“语文”教材,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九课即《木兰诗》。

据现存文献,木兰故事最早完整出现于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第二十五卷《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这篇首句为“唧唧复唧唧”的《木兰诗》课后作业便有明确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注意体会其韵律、节奏,感受其刚健质朴的风格”。“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所以,认真学习的孩子们大抵都是“能背会默”《木兰诗》的。

而教材编者将《木兰诗》与《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课文集中到同一单元,除了“故事性”这一显而易见的共同特点,歌颂英雄与英雄主义应该是其“思想意义”所在。也即,教材编者倾向于认同木兰的“传奇”女英雄形象。

但这首《木兰诗》写战争极为简省,只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寥寥几句。可见,征战本身不是诗篇歌咏的重心所在,人物的闪光之处不是在此处展现。也即,木兰不是要被塑造为战争中的王者的,诗作根本不着眼于她的战场拼杀,更无从谈论其英雄业绩——尽管也提到了“策勋十二转”,但那渲染的是“木兰不用尚书郎”的功成身退。

相反,诗中倒是突出了木兰的女德。《礼记·昏义》有曰:“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便是女子的“四德”。《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对于女子四德有这样的解说:“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宾客。是谓妇功。”这首《木兰诗》开篇即写“木兰当户织”,是为妇功;写木兰替父从军,可见其孝亲,功成身退表明贞静守节,是为妇德;“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可想见其妇容;诗末之“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言语得体大方,“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是为妇言。逐一对照,木兰恰可谓女德典范。

从这一传奇故事本身的结局来说,即便认可木兰的英雄形象,则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女英雄最终还是以“乖乖女”的样貌回归到了家庭,“理”了“云鬓”,“帖”了“花黄”。

而实则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选有“古辞”《木兰诗》二首,第二首并不为人所熟知。《木兰诗》其二全诗如下: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

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

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

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

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簧。

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

本结弟兄交,死战誓不渝。

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

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对于唐人韦元甫这首《木兰诗》其二进行文本细读,较之第一首,颇有出入,明显减少了民歌的铺排,比如省掉了到四方“市”上的购置,删掉了“归来见天子”及辞官的情节等。但也有所增饰,比如与“旧军都”的“本结兄弟交,死戏誓不渝”等。而较为突出的是增加了“生女与男同”的思想因素,对于女性有群体性揄扬的意味,让人能够一下子联想到杜甫《兵车行》诗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以及白居易《长恨歌》诗句:“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基于唐代的风气开化,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尤其是武则天称帝的社会现实,以木兰为德行楷模不仅仅教化女子,而且推广到教化世人、教化“臣子”,是很自然的一种文化接受。

那么,韦元甫这首《木兰诗》是从哪些方面把木兰树立为社会楷模的呢?该诗末尾画龙点睛,有四个关键词:节、忠、孝、名。这里的“名”是指“功名业绩”,也即规劝“臣子”要“立功”。木兰替父从军即为孝亲,是解救父难的大孝。而诗中凸显木兰的“感激”和“慷慨”,表明其主动作为,勇纾国难,这是“忠”。“节”则不仅仅是指木兰“十年”征战,千军万马中保持贞洁操守。《史记·乐书》有曰:“大礼与天地同节。”《正义》解释说:“天有日月,地有山川,高卑如形,生用各别。大礼辩尊卑贵贱等差异别,是大礼与天地同节。”所以,可以说,节是与大礼和天地联系在一起的,是最高的道德与行为准则。也就是说,韦元甫《木兰诗》认为,木兰孝、忠、成就功名业绩,又进退有度,符合礼制,完全可以作为社会楷模,名垂千古。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唐代诗人都从同样的角度歌咏木兰。比如,杜牧《题木兰庙》诗曰: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可能更知女儿心的“小杜”在此诗中表现的木兰,会在梦里对镜梳妆,不爱武装爱红妆。

徐凝《和白使君木兰花》诗云:

枝枝转势雕弓动,片片摇光玉剑斜。

见说木兰征戍女,不知那作酒边花。

诗题中的“白使君”即白居易,而徐凝所“唱和”的白使君原作或即白居易《戏题木兰花》诗:“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徐凝此《和白使君木兰花》诗,全从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立意着笔,写木兰花树枝像雕弓引势待发,木兰花摇动光彩夺目像剑光闪耀,“木兰”是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又怎么能当成酒乐聚会的“女郎花”呢——徐凝其耿直豪爽,英武勃发,也真是让人敬佩不已。

宋人也颇吟咏木兰故事,如北宋晁说之《喜鲁直还用前韵再作》有曰:“梵志问故邻,木兰坐旧床。”又有,北宋唐庚《收家书》有云:“西州消息到南州,骨肉无他岁有秋。骥子解吟青玉案,木兰堪战黑山头。”这两首诗中提到的“木兰坐旧床”和“木兰堪战黑山头”的情景,显然出自我们所学过的那首“唧唧复唧唧”的《木兰诗》。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但今人不同古人,现在,我们自然可以把木兰解读为巾帼英雄,大家喜爱的花木兰也熠熠生辉,在众多戏剧、电影、电视剧、电竞中所向披靡英姿飒爽。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汤成伟

编审

罗阳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