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黔”言·言之有理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前不久,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全网热播,累计触达观众超10亿人次,并引发全民热议,微博、抖音主话题播放量超26亿次。该电视剧的热播证明,崇尚英烈精神和英雄主义仍然是筑牢民族灵魂、凝聚奋进力量的现实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精品依然能够在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上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调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我国“十五五”时期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有人问:“国家的分量在一个人的心中能有多重?”在“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心中,国家的分量重到可以为之远离家乡、荒岛求索,深藏功名三十载;在“守岛英雄”王继才的心中,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在“戍边烈士”陈祥榕的心中,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因此,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鲜活、最有力的注脚。“十五五”时期,我们要通过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构筑人人共享的精神家园。当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在“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驻足时,一件件青铜器将向我们讲述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赓续绵延的文脉。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祖国广袤的土地,在偏远的山村,一座座“农家书屋”正成为孩子们汲取知识、了解世界的窗口;在社区、在乡镇,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演出、百姓大舞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食粮。这些遍布城乡的文化设施,如同一个个精神的“加油站”和文化的“补给站”,生动体现了我国文化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繁荣发展。“十五五”时期,我们要坚持文化惠民,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要推进书香社会建设,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从苏州将昆曲、苏绣等传统文化符号融入文旅产业链;到杭州以“诗路文化”为切入点实现文化IP的科技化变现。“人文经济学”这一重大课题的提出,既揭示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规律,又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空间。“十五五”期间,我们要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就必须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积极的文化经济政策。要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要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025年5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在AI翻译等技术助力下,中国网文已迈入“全球阅读、全球创作、全球开发”的新阶段。过去,美食、汉语、功夫让中国文化突破地域界限,在全球绽放异彩。而今,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迅速崛起,凭借数字时代的创新表达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弯道超车”、参与全球文化叙事的关键力量。“十五五”期间,我们要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鼓励更多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要创新传播载体和方式,增强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用国际化表达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站在“十五五”发展新起点,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撰稿:唐文涛 史亮
导演:甘畅颖 张敬国
编辑:梁艳超 鄢娴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贵州行政学院
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
贵州广播电视台